■淡淡
很久以前就想看《生死疲勞》,這本書是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所寫,近幾年過年回佛光山,在佛陀紀念館總能看到莫言的大型照片。每回看,總覺無形中好像有個聲音不斷提醒自己,該是時候靜下心,慢下腳步,好好看一看十年前就想看的書吧。(儘管此書是標準的磚頭書)
二十多年前曾深深著迷過莫言的小說,那時候比較多時間可以看書,無意中於圖書館拿過一本他的小說閱畢後,從此被「圈粉」,只要是他的書都看,直到全部看完。
猶記得看完最後一本書時,內心的惆悵遠大於成就感,也不知為何直覺認為以後再也沒有他的新書可看,傻傻為此略感寂寥好一陣子。
後來反思,可能起因於先前喜歡的作家大多已往生,像張愛玲、三毛、袁哲生……多年後,偶然在圖書館看見莫言後來出的新書,十分愕然,以為是「張愛玲的小團圓」(作家過世後發現未出版過的舊稿),驚喜捧書回家後才發現莫言仍在地球上呼吸著相同的受汙染空氣,他甚至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於是才後知後覺高興好一陣子。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許多責任不斷加諸於身,每天甫睜眼便有許多事等著人去構思、執行和完成。一件事趕著另一件事,端午過後是中秋,中秋過後是重陽臘八跨年和過年,工作忙完轉頭又栽入家事裡,總忙得團團轉,一顆心像落入被筷子高速攪拌的杯子裡,就算杯內是沒有雜質的清水,也被轉得頭暈目眩難以靜心。
幾曾何時,連好好閱讀完一本書也成了一件極為奢侈的事?
每個月,儘管每日約只有半小時到一小時的閱讀時間,我都會規定自己閱讀幾本書。此項規定原是擔心自己與書本太過疏離,未料竟成了無法閱讀《生死疲勞》的關鍵阻礙。
其實這十年中不是沒有把《生死疲勞》拿上手過,每次展書閱讀都忍不住一路往下翻閱,邊看邊擔心看得太快導致太快看完,但一日能挪騰出來的看書時光相當有限,看了許久還在《生死疲勞》,最後導致好幾個月都無法達成「每月閱讀量」,許多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導致閱讀《生死疲勞》時效率重於享受,驚覺此點,只好對《生死疲勞》罷手,否則看入眼的只有急促和焦灼。近期規劃年度要完成的事,特意把「每月閱讀量」取消,改為「好好享受閱讀時光」。
年度目標:看得多,不如看進心裡去。
一直未能好好做成的這件事,竟在活動大部分都取消的防疫期間,做到了。
記事本上的記錄,以前閱讀書量的「數字空格」,如今被能獲得多少顆塗滿的愛心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