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放髖關節不敢動 3招練肌力

第1招:「踝關節幫浦運動」。 (記者王正平攝)

第2招:「直膝抬腿運動」。 (記者王正平攝)

第3招:「下肢滑行運動」。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1名70歲老奶奶近1年來走路總覺得右邊髖關節痠痛、行走無力,最近有時走久了還會跛行,就醫後才知髖關節軟骨嚴重磨損,必須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卻因為怕痛、擔心影響傷口復原而不敢復健;為此,物理治療師吳瀚庭示範3招在家躺著做的運動,不僅能預防關節攣縮與肌力退化,同時還能加速復原。
 吳瀚庭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是最常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族群,這類患者的關節面軟骨嚴重磨損破壞,甚至出現變形,往往會導致疼痛,就如同這位老奶奶。此外,包括,老年人跌倒股骨頭骨折,造成癒合不良、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患者,也都需要面對人工髖關節置換。
 患者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建議1至2天後就可以從事簡單的運動和下床行走,以預防關節攣縮與肌力退化,千萬不要因為怕傷口痛或擔心影響傷口癒合而不敢動。
 吳瀚庭說,患者在術後3個月內須以助行器或拐杖行走,也需要注意髖關節不得彎曲超過90度,例如,坐下時,椅子高度要夠高。蹲下時,開刀腳保持伸直在後。如廁保持患側的腳向前伸直。避免下肢交叉,或建議可以在雙腳之間夾枕頭。也要避免內旋,以免造成人工關節脫位。一般在3至6個月後,可恢復繁重日常工作與活動,完全康復則在6個月後。
 由於術後恢復期較長,吳瀚庭因此示範3招在家躺著做的運動,藉由訓練的方式來幫助患者加速復原。術後1-2天即可開始做,注意髖關節不要超過90度,每招運動每回做15-20次,每天做3-5回。
 第一招「踝關節幫浦運動」,踝關節上翹、下壓各維持2秒。可增加下肢循環,減少腫脹;第二招「直膝抬腿運動」,訓練肢往上抬,至最大忍受度,膝蓋打直,停滯10-15秒,可增加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的肌力;第三招「下肢滑行運動」,腳跟、腳板貼床上,膝關節與髖關節彎曲,慢慢滑行,可維持下肢活動度與大腿後側膕旁肌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