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德屏
不管兩代之間或隔代的祖孫,親情總是綿長如縷、歷久彌新。受惠於父母,親恩難忘,並身體力行澤被孫輩的,不知凡幾。我想這也是當今這個時代值得稱頌、彌足珍貴的傳統。
我自己的體驗很深刻。爸爸70歲那年搬來和我住,不是因為他需要我照顧,而是來幫我照顧兩個稚子。
兒子滿六歲要上一年級,女兒也要進幼稚園。《文訊》經常加班,母親看在眼裡,不等我開口,倆老就商量做了安排,爸爸住我家,幫忙照顧,讓我們夫妻可以安心工作。
爸爸軍人出身,身體硬朗,做事勤快。媽媽小爸爸十歲,45歲就當上外婆,從此一路沒歇息。我們幾個女兒、媳婦像約好似的,從大姊的女兒出生,一直到小妹的么兒落地,15年間11個內外孫陸續報到。媽媽一視同仁幫每個女兒、媳婦,做完月子帶孩子,直到上幼稚園。偶或小孩出生有些緊密重疊,我們姊妹兄弟就彼此協調。每年逢寒暑假,孩子們就回到清水老家,由爸媽集體照顧,那裡是他們的度假勝地。
我們都是離鄉北上求學、就業,等到成家有孩子後,爸媽就搬到台北。說是想全家團圓,免得我們牽掛,其實是他們放心不下,想多幫我們一點。的確,我們四個姊妹,不是公婆早逝,就是公婆年紀大或遠在外縣市。媽媽當時在妹妹家,照顧兩個小小孩,我因專職工作,重責難卸,為讓我無後顧之憂,所以委由爸爸入住我家。
當時沒有週休二日,倆老為了女兒分開,週六下午才回到他們景美的家,嘴裡笑說牛郎織女一週見面兩天,聽了其實有點愧赧心酸。
爸爸在我家住了十年。起初我還信誓旦旦地說,等我回家做飯燒菜,但爸爸實在不忍孩子們餓過頭,就煮上飯、洗好菜、燉好湯,只須我回來炒三兩樣菜。後來見我逾時下班越來越嚴重,乾脆一人全部包辦,還為我預留了飯菜。爸爸不像媽媽擅長烹飪,常和媽媽通電話,內容多半不離燒菜、烹調的方法。
這樣的全心付出,一直到兒子16歲上高中,女兒13歲上國中,爸爸才搬回景美,圓了牛郎織女朝夕相處的美夢。那時爸爸已80歲。
許多孩子的童年記憶,都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慈愛的照顧、陪伴,還有一些引人垂涎的飲食。我們家孩子早已成人,至今念念不忘的仍是外公的油豆腐鑲肉,和冬天裡一鍋鍋不同食材的廣式煲湯。
我的這些回顧,應是很多人共同經歷的剪影。
同樣是親情,同樣是濃郁的愛,個人的體會,最大不同是當年為人父母者,難免管教嚴格,規矩甚多;而今日照顧孫輩,態度、心境已然不同。一旦晉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度過了打拚事業,工作家庭兩頭燒的艱難階段,多已退休在家,優遊創作,或旅遊養生,可以閒雲野鶴般安享老年。如果可能,相助事業工作正忙碌的兒女,進退更有方,能駕輕就熟地育養下一代,心情轉為瀟灑恬適,少了年輕時的焦躁急促,多了成熟人生的耐心自在。孫兒繞膝簡直就是退休生活的最佳調劑,怎麼看,怎麼可愛!
台北街道上,幾次偶遇作家朋友帶著孫兒玩耍散步,總是有說不盡的家常笑談,聽不完的生活趣事,完全冰溶了這些大作家、大學者平日嚴肅的形象。更可貴的是,他們也不吝於分享含飴弄孫的快樂心情,偶爾為文,描繪出令人稱羨的祖孫情。
緣此,在10月23日「2020文藝雅集」舉辦的同時,我們邀請66位作家、藝術家、學者參與,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當作家變成阿公阿嬤──祖孫情照片特展」,每張照片搭配百字的圖說。因場地及經費所限,我們只能小規模邀約。用照片記錄下祖孫互動的瞬間,相信,這瞬間將化為永恆,祖孫情滿滿的愛、滿滿的感動,將刻印在人們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