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生活休閒〉鐵道部園區 鐵道迷樂園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園區,內有六座國定古蹟,還有兩處市定古蹟,今年七月開幕。
 圖與文/記者趙家麟

 對於台灣鐵道發展史與鐵道迷而言,今年七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一九二0年建成、位於現今台北車站旁的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歷經多年調查研究完成修復並對外開放。整個園區是古蹟建築群,內有六座國定古蹟,外加兩處市定古蹟,從建築之美、台灣鐵道百年空間革命,以及各種與鐵道相關的文化藝術與生活,都在園區有最完整的呈現。
 追溯國定古蹟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歷史,最早是清代台北機器局所在地,後來更成為全台鐵路交通的管理中心。一九八九年台北新站落成,從台鐵總局遷出後,空間閒置,直至二00六年起國立台灣博物館與台灣鐵路管理局合作,推動鐵道部轉型成為博物館園區,二00九年起,由台博館代管此區土地建物,現為台博系統四大館舍之一。
 鐵道部園區是台灣第一個現代化的火車修理工業園區。一八八四年,清廷派任的台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在淡水河碼頭建造「機器局」,除了組裝槍砲彈藥及鑄造貨幣,鎔鐵所、鍛工場也兼管鐵路修建等,並建立基隆到台北、台北至新竹兩線火車,台灣自此進入軌道運輸時代。
 一八九五年日本軍方接收機器局,一九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改為台北工場。一九0八年台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交通運量與車輛維修需求大增,一九0九年台北工場向東擴張,一九一八年新建鐵道部廳舍,形成南廳舍、北工廠配置,一九三四年台北工場搬遷至松山(今國定古蹟台北機廠)。二戰結束後,原鐵道部成了台鐵總局的本部,一九九三年台鐵總局遷移至台北車站新廈,該處作為台灣鐵路營運總部逾七十年。
 該園區建築群,歷經道路開闢與捷運工程續有部拆除,直至二0一七年,由文建會納入八角樓、食堂、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等六處指定為國定古蹟,二00八年及二0一0年,台北市再將工場及清代機器局遺址指定為市定古蹟,總計八處文化資產才獲得文資法的保護身分。

 三古蹟最富特色

 鐵道園區的古蹟建築群中,有三座極具特色:
 一、鐵道部主體廳舍建築。鐵道部廳舍第一期於一九一八年五月完工,為台灣迄今僅有的一樓磚造、二樓木構的磚木構造,外廊樓板採用鐵軌混凝土構造,正面以兩座塔樓塑造主要入口意象,建築特色類似英國安妮復興式的歷史式樣。建築師是知名的森山松之助,他曾參與並設計台灣總督府(現總統府)、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台南州廳(現台灣文學館)、台中州廳、台北州廳(現監察院)。
 二樓中央橢圓廳,是當年鐵道部會議室,橢圓形的天花板與羅馬式柱頭讓人看見鐵道部曾有過的華麗,門窗、柱子與橢圓型天花板,都有精緻的石膏裝飾,柱頭還有台灣特有的水果鳳梨,相當的本土化。

「戰時指揮中心」建築體有搶眼的尖錐外型,建於一九四三年,當時為因應美軍空襲的防空避難設施,一九五七年再由政府增建外圍而有今日外觀。
 二、「戰時指揮中心」。建築體有搶眼的尖錐外型,建於一九四三年的二次大戰時期,當時為因應美軍空襲的防空避難設施,鋼筋混凝土構造,內有防爆門,下層埋入地下,室內的環形壁面貼著全台從北到南的鐵道路線圖。
 該建築體原為圓形外觀,國民政府遷台後,一九五七年因應國共內戰才又增建了外圈,形成現今外觀特殊的尖錐造型,目的也是在於避彈。建築型式與變更,都留下歷史與戰爭痕跡。

八角樓是日治時期的男廁,是罕見的廁所國定古蹟建築。
 三、「八角樓(男廁)」。是罕見的廁所古蹟,建於一九一九年,為磚造一層樓歷史主義風格建築,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中空八角柱,宛如一把撐開的傘,八個小便斗圍繞在八角柱周圍,外牆以洗石子、牆面分割線來表現仿石砌的古典風格。

 四大展區分享鐵支路的回憶

 目前,園區內設有鐵道文化常設展,分為「咱的鐵支路」、「火車日常 」、「解碼鐵路信息」、「現代性時秩序」等展區,藉由展出的歷史事件、車輛、建設等圖文史料,和各以鐵道為題材的創作等,孕育出豐富多元的鐵道文化,可讓不同世代的人共享鐵支路回憶。
 綜合四大展區的主要特色:
 首先,是館藏物件豐富。包括不同運轉模式的歷代動力車模型,各年代不同功能的客貨列車,還有歷來搭乘的票券、售票機、車票、號誌、餐具、火車便當等,乃至於車庫、號誌樓、橋梁、隧道、號誌機、閉塞器等鐵路沿線建設與保安裝置,都一併完整呈現。

園區內重現台灣歷史上第一間西式餐廳「台灣鐵道旅館」,還原了當時的用餐環境,情境布置下,可以想像當年的用餐氣氛。
 其次,復刻式的情境布置,讓空間充滿了懷舊記憶。展區內除了懷舊的老車站外,還重現台灣歷史上第一間西式餐廳「台灣鐵道旅館」,展區內還原了當時的用餐環境,可以想像當年的用餐氣氛。可惜,「台灣鐵道旅館」已於一九四五台北大空襲炸毀了旅館建築。

莒光號實體車廂搬進園區,模擬的聲光音響與鐵軌的震動感,讓遊客有身歷其境的體驗。
 另外,展區內還把莒光號車廂直接搬到展場內,透過實體車廂、模擬震動與音效,身處車廂內,彷如身歷其境。

耗資新台幣二千三百萬元打造一九七0年代台北車站附近的街道與鐵道動態模型,以微縮比例八十比一的模型場景,重現半世紀前的台北車頭風貌。
 第三,鐵道場站模型及「出車」秀最受歡迎。耗資新台幣二千三百萬元,以微縮比例八十比一打造一九七0年代台北車站附近的街道與鐵道動態模型。整個場站,一邊有當時紅極一時的國光號、中興號公路客運,火車月台上則有各式火車行駛,附近可見已經消逝的中華商場。
 鐵道發展,在台灣走過逾一個世紀,帶給了台灣三次的陸上交通空間革命,包括南北的縱貫線通車、當天往返北高兩地的飛快車,以及一日生活圈的高鐵。台北車站承載了無數民眾求學、工作、探親交會處,南來北往的足跡,是許多人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模型的「出車」秀,不只是舊時鐵道運轉的重現,也勾起了許多人走過的歲月記憶。
 綜觀鐵道園區規劃的四個主題展間、六座數位導覽與二十處解體調查現地展示,除了呈現鐵道部的歷史風華與建築特色外,還以修復紀錄的角度,帶領觀眾回到修復現場,一窺古蹟修復過程的匠師身影、工法技術與修復思量之外,還關照到鐵道衍生的電影、音樂、藝術等,讓鐵道文化美學一併呈現。
 參訪台博館鐵道園區,除了豐富的史料、物件與圖文、模型、情境布置外,導覽部分可查詢固定時段的人員導覽服務,另有手機下載app的導覽方式可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