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
糖尿病一般可分四型:第一型為胰臟β破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約占5%,常發生在年輕人或小孩身上。第二型主要是因為胰島素作用不良合併相對胰島素分泌不足,約占90-95%,常發生在40歲以上的病人,且很多是體重過重者。第三是其他已知特有病因型糖尿病。第四為妊娠性糖尿病。
初期糖尿病常見多喝、多吃、多尿的「三多」症狀,皮膚易搔癢或起紅疹,易無精打采,體重下降。容易得糖尿病的包括肥胖者、老年人、缺乏運動者、家族遺傳、暴飲暴食者。
糖尿病屬傳統醫學「消渴」範疇,消渴之名,首見於《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氣之濫也,名曰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消渴症的病因如下:1.恣啖肥甘酒醴;2.五志過極;3.房事不節;4.熱病火燥。其病機有:一、臟腑病機:上焦:火刑肺燥;中焦胃受火爍,虛熱內亢;下焦腎元虛耗,水火失調。二、水火陰陽:陰虛火旺、火微陰傷。三、標本虛實: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正虛之中,以腎虛為本;腎虛之中,陰虛為常,火衰為變。四、三消輕重:上消輕也,中消甚焉,下消又甚焉。五、傳變:病本在腎,病勢除下消腎虛自發之外,中上之消病久失治,亦能傳為下消,或兼見腎虛枯竭之候。
臨床治療消渴症如下:一、上消:燥熱傷肺,症見煩渴多飲,尿多舌赤、苔薄黃、脈數,治以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方以消渴方為主,加減麥冬、葛根等。二、中消:胃火消中,消穀善飢,口渴多飢溲數,形體消瘦,苔黃燥,脈滑實有力,治以清胃,潤燥,方以白虎湯加減天花粉、石斛等;脾胃氣虛,消飢,飢不能食或雖能食,稍飢則餒。渴飲不多、溲清體乏無力,便溏、舌淡、脈弱,治以益氣攝精,方以白朮散加減旱蓮草。三、下消:腎虛火亢,尿頻多,口乾,腰膝痠軟,尿渾濁、甜;舌紅、脈細數,治以滋陰固腎,方以左歸飲和減知母、黃柏。陰虛及陽,小便多,飲一溲二,尿清如水,腰膝痠軟,形寒肢冷,陽萎早泄,苔白淡嫩,脈沈細,治以引火歸元,蒸騰水氣,方以八味地黃丸加減山藥等。臨床上從肺、脾、腎論治,再依據糖尿病不同時期,不同表現,調理體質,在接受西醫降血糖藥物治療時,配合中藥調理,有助血糖穩定,並可降低西藥用量,預防糖尿病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眼病變,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等。
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維持標準體重,定期健康檢查,勿暴飲暴食為預防糖尿病不二法門。飲食須定時定量,多吃纖維質高的食物,多選用水煮、清蒸、涼拌、清燉、烤、燒、滷等低油烹調方法,儘量避免攝取甜食。運動每次約30分鐘,維持每週3至5次,最好是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快走等,不要空腹運動,可於運動前監測血糖,另攜帶餅乾等食物,以免發生低血糖時,找不到食物吃。
(作者/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