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趣談萬聖節

 文/攝影 久彌
 我初來美念研究所時,住在學校宿舍。那是一個有很多獨立小木屋,環境幽優美的宿舍區。研究生是按性別分,三個學生合住一棟,屋內廚房,浴室,設備齊全。結婚有家的研究生,又集中住在另外一個區域。
 那年秋天,十月有天傍晚下課回來,發覺有些女生的住屋,門上貼了真人比例的骷髏像,階前放了南瓜雕出的鬼臉燈,天黑後,裡面點上臘燭,男生住屋則好像沒這樣。去問了才知道,這是她們萬聖節的普通裝飾,並說到卅一日傍晚,還會有小朋友來Ttrick-or-Treat(註)。果然卅一日傍晚,有些四、五、六歲不等的小洋娃娃,有的裝扮成小仙女、小巫婆、小白兔,小男孩則有羅賓漢、小飛俠或身披鹿皮,頭戴有角鹿皮面具等等的,到門口來要糖果,簡直可愛得要命。
 那些女生阿姨,早準備好糖果,分派給那些小娃娃。男生們都粗枝大葉,像我的室友,就臨時翻冰箱倒櫃的找零食餅乾來湊合。
 第二天傍晚,美國室友開車帶我去逛住宅區,看到有些門前掛滿假蛛網,貼上翻飛黑蝙蝠,像久無人居的廢棄屋,還有把整個骷髏架吊在門口樹上的嚇人景象,真是令我大開眼界,也領略到了文化之差異,他們好像都不覺難看可怕,而且覺得是有趣的事。
 萬聖節,雖氣氛不同,但有些類似我們七月的中元節,都認為這是鬼魂出現的時期,是祭祀亡者的節日。它緣起於二千多年前愛爾蘭人祖先,凱爾替克人(Celtic)以十月卅一日的日落為這一年的結束和新年的開始,因為不像我們以黎明為一日之始,他們新的一日之始是從日落算起,同時他們認為,新年始自晝短夜長,寒冷的黑暗時期,這黑白(陰陽)交替之際,是亡靈出現的時期,所以就在十月卅一日傍晚,聚落舉辦一個全體參加的大營火會,人們披獸皮,戴面具來,狂歡大吃,同時也以食物祭祀亡靈。一方面是慶祝新年和結束舊年的收穫季,另一方面是求亡靈庇祐或不加害。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一日,每家要滅火,聚會結束,各家從營火,引火回家點新火。這又有點像我們古時的寒食清明意味。
 四世紀時,愛爾蘭、英倫大部份被羅馬征服,統治了近四百年。於是又加入了羅馬人的祭祀聖者的信仰,教宗Gregory III在西元609年訂十月卅一日為祭祀所有天主教聖人和殉道者的節日。九世紀時,基督教會又把十一月二日擴大為祭祀所有亡靈的節日,稱之為萬聖節。
 這個習俗,後來普及英倫三島。直到1845-49年,愛爾蘭因主食洋山芋染菌歉收,造成饑荒,大批愛爾蘭人移民美國,才在此風行起來。
 萬聖節在美國,因各種背景的移民,逐漸演變出多樣化活動。
 青年人喜歡的有來自義大利的化裝舞會、在營火邊講鬼故事,及比賽刻南瓜燈等。南瓜燈,是由傳說的一個受了魔鬼詛咒,既不能升天堂,也不能入地府的亡魂,把他僅有的一塊燒紅的炭,放在一個蘿葡刻的燈內照明,各處流浪演化而來,現在南瓜燈擺在門口有雙重意義,一是給先人回家照明,另一是嚇阻惡靈。
 筆者也曾參加過同學家舉辦的萬聖節晚會,各家帶些食物,主人在院中燒起旺旺的營火,準備了必不可少的那種在火上烤的小棉花糖、飲料、南瓜和雕刻刀。大家圍火而坐,刻南瓜燈,南瓜燈則是要刻得愈醜怪的愈好;吃吃喝喝,講鬼故事,亂蓋一陣,也頗有趣。鬼故事雖人人會編,但最家喻戶曉的,莫過於華盛頓歐文寫的瞌睡谷裡手拿南瓜燈,飛馬奔馳,嚇走情敵的無頭騎士故事。狄斯耐曾拍了部卡通電影,非常有趣,筆者小時看過,但不知和萬聖節有關。
 還有鬼屋探險,據說是因1920、30年代,年輕人萬聖節時,惡作劇太過分,造成房屋等建築破壞,為了轉移並控制年輕人的胡來,而想出的方法,當然也為某些生意人生財。裡面佈置氣氛,機關,結構,是要能儘量令人意外驚悚。恐怖電影在1950年代也是應運而生的生財之道,影片裡面,鬼影幢幢自不必說,而殺人肢解等,真是很殘忍恐怖,有人說看了會睡不著覺。但喜歡刺激,的還是大有人在。每年幾乎都會重映的名片有「萬聖節」,「星期五,十三日」等,據說好萊塢現在還有計劃要製作「萬聖節」續集。
 兒童的Trick-or–Treat也是二戰結束後,逐漸風行起來,而今成為最主要的活動。筆者成家有小孩後,居家的住宅區裡,鄰居小孩本都玩在一起,這晚就呼朋結伴,嘻嘻哈哈的到各家去討糖果,大人們早就準備好了,歡迎小朋友的到來。滿街都是奇裝異服的小怪物,奔波往返,好不熱鬧。筆者注意到,偶有路過汽車,都開得極慢,小心翼翼的。那種和樂融融的氣氛令我印象深刻。
 今年因疫情,很多聚會性的活動被取消了,拜科技之賜,有些改成視頻聚會,朋友寄來他們的化裝聚會照片,興緻似不減。當然仍有要儘量維持運作的,如本城的兩幢鬼屋,就沒放棄,而來參觀者也頗踴躍。電視上看到,住戶和商家的戶外裝飾更是誇張;而家長們為了不讓兒童少了這一年一度歡樂,也是煞費苦心,各種花花綠綠的管道,索控划動吊籃,和會彈跳出糖果的南瓜燈等裝置設計,更為安全有趣的為來Trick-or-Treat兒童分送糖果。由此也可見美國社會對此節日的重視,和大人對孩子的愛心和堅持。
 Trick-or-Treat,早年小孩的衣著裝扮都是母親巧手,依小孩要求,別出心裁的創作,南瓜多半是全家郊遊,去南瓜田摘回,再大家動手自己雕刻的,各種裝飾也是用實物製作,家家不同。後來商業化了,可在店裡購買便宜現成的各種衣物,面具,塑膠作的南瓜燈,充氣的鬼怪等,方便是方便了,但看起來就是索然無味,而且失去了家庭活動的樂趣和意義。
 從第一次的文化驚異,到逐步的認知,也發覺些有趣的現象,如愛爾蘭祖先把一日和一年之始,都放在黑暗艱困的時候,也許他們認為更有激勵作用吧!

註*Trick-or-Treat,不給糖就搗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