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喉病友交流 學食道語發聲

高雄榮總成立「無喉病友團體交流會」。(記者許正雄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成立「無喉病友團體交流會」,為「無喉」病友推動復健活動,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會中,邀請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朱本元教授,透過與病友的現身,進行經驗分享及教學,希望協助南部無喉患者學習食道語。
 交流會後,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副秘書長張其忠、台北班主任楊復正等人,將在9、16、23日下午2點至4點,在高榮第三會議室舉辦講座座談,繼續協助南部無喉患者學習食道語。
 院長林曜祥表示,高榮成立無喉病友團體交流會,希望透過專業老師為病友做更完善的復健及醫療服務,讓他們的生活品質能改善,因為這些病友其實都很健康,生命週期都還很長,但因為無法發聲,在生活上面臨很大的困擾,但可以學習獲得改善。 
 理事長朱本元也是北榮耳鼻喉頭頸部主任指出,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喉癌及下咽癌患者人數約占頭頸癌患者的15%,此兩類癌症患者是接受「全喉切除手術」的大宗;一部分的食道癌或甲狀腺癌的患者,也會接受「全喉切除手術」,因患者缺少正常的喉頭結構,稱之為「無喉患者」。
 正常喉頭結構兼顧呼吸、飲食、發聲等3大作用,缺乏此結構的「無喉患者」將面臨這3大作用缺失的挑戰,其中又以「發聲功能缺損」對於患者的生活影響最大,推動復健活動,尤其是音聲及吞嚥復健非常重要。
 朱本元說,以發聲為例共有4種方式,但其中3種輔具都有個明顯缺點,講話時必須用一隻手拿著講話器或按壓氣切孔,如果講電話時另一隻手拿著話筒或手機,則無法做其他事情,而「食道語發聲法」,是最自然的發聲法,但學習不容易,必須練習半年以上才能較流利談話。
 「食道語發聲法」,是食道語原理類似發聲瓣,利用吸引法或吞嚥法將空氣注入食道上方,當空氣排出時,促使食道與咽部肌肉收縮,震動其黏膜及空氣柱,最後透過口腔塑形及舌部運動發出不同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