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港飛龍團大龍旗繡復解密

930
市長黃偉哲(中)、文化部文資局施國隆局長(中左)等貴賓參觀「繡復解密~北港飛龍團大龍旗」世紀刺繡工藝修護成果特展。 (記者趙傳安攝)

記者林雪娟∕南市報導

近百年歷史的北港飛龍團大龍旗,歷經六年多修復,目前完成約九成,預計今年底完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六日於台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舉行「繡復解密~北港飛龍團大龍旗世紀刺繡工藝修護成果特展」開幕式,讓所有人一窺織品內涵奧妙;該項修復對全球文化資產保存研究,深具意義。

北港飛龍團大龍旗為一九二六年製作完成的大型民俗織品文物,有「車倒三間店」(繡倒三間繡莊)傳說,是目前台灣刺繡類織品文物中尺寸最大旗幟。大龍旗旗面以龍形立體刺繡為主軸,四周分佈蛙、魟、蜆、鯉、蛤、蝦、蟹及鰻等不同的水族生物刺繡,因其傳統工藝、文化歷史價值與獨特性,雲林縣府於二0一三年登錄為「一般古物」。

睽違逾一甲子,雲林北港飛龍團大龍旗修護亮相,旗面的蝦兵蟹將,栩栩如生。(記者趙傳安攝)

「大龍旗」修護作業耗時良久,修復人員指出,主要是旗面大、圖案複雜,且無原稿可比對,只能一邊研究一邊整修,許多國外專家也多次前來「會診」,目前剩加以組合,年底完成後,對全球文化資產保存研究,意義非凡。

睽違逾一甲子,雲林北港飛龍團大龍旗昨(六)日在台南文資中心修護室再度亮相,這面三角龍旗製作於一九二六年(日治昭和元年),旗面以龍形立體刺繡為主軸,圖為大龍旗正、反兩面全貌及其部分細節。(記者趙傳安攝)

「大龍旗」共有兩支,此次修復一支。文資局長施國隆表示,大龍旗修護將成典範,藉由此案例逐步建立屬於台灣織品文物的修護體系,目前織品類一般古物刺繡技法調查,歸納出三十種台灣常見的傳統技法,大龍旗上即運用其中二十六種,可見大龍旗於刺繡技法中的重要性。

修復師表示,旗幟損傷嚴重,許多地方線團纏繞,無法一窺原形,只能一再揣摩試驗,找出原來繡法,且旗面三邊從四百多公分至六百多公分,為雙面立體刺繡,紅色正面圖案為龍、蝦兵蟹將,紫色反面為封神榜人物,重量達三十餘公斤,單翻面就相當不易,當年堪稱全台第一大旗,修復時人員得趴在架橋上,更顯修復困難。

昨日北港飛龍團會長許家福等人也到場,看到久違的旗幟相當感動,希望修復後,能申請國家重要古物。

此次特展規劃包括修復祕笈大公開、修護師十八般武藝、台灣第一旗:你不知道的祕密等趣味單元,還有大龍旗修復體驗區等,地點於中正路一之一號,文資局保存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