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集〉與琴同行

林淑卿

天飄著雨,驅車來到台南後壁本協庄,踏入主人家客廳,印入眼簾的是牆上掛滿了傳主自製的二弦琴,紋路自然優美。

七十九年次的林宗範,年輕的外表,內裡卻住宿著一位熱愛傳統文化的老靈魂。國小三年級,他看見伯公製作二弦琴,有樣學樣,也為自己製作一把琴。

無師自通努力鑽研製琴,養成期冗長,二十多年來,他堅持用風吹日曬後,退役牛車的櫸木製琴,櫸木製作的琴,音色穩定。並成立了月琴工作室,致力推廣傳統樂器文化。

林宗範堅持傳統製琴的好手藝,受到「中華文化總會」選入匠人魂之列,蔡英文總統親自頒發錦旗,肯定他的製琴功夫。

林宗範自學彈唱月琴,因住家後面一片墓塜,經常目睹出殯隊伍及牽亡歌團,跟著吟唱,久而久之便朗朗上口。為了追尋更貼近傳統身段、服裝、唱腔,自願彈琴,一路跟隨牽亡團老師傅學習,高中畢業後成立「風中燈牽亡歌團」。牽亡歌團在台灣興盛期,差不多在民國五十年代,起始於台南「麻豆」十八嬲,發揚於「善化」、「下營」,只要打著二地之名,所到之處備受尊重。

牽亡歌早前,是迎神賽會的陣頭表演,從喜事演變成喪事儀式是從「善化」開始。牽亡歌接引亡者至地府的黃泉路上,再到地獄接受審判,以吟唱安慰生者宣洩哀傷情緒,勸孝盡忠、警惕人心。

牽亡歌的主要人物之一「尪姨」,是位女性靈媒,還有法師、老婆、小旦。

以前他們的服飾有別,一場吟唱下來,需要三小時,日漸式微的牽亡歌,時至今日,服裝不分,吟唱時間也縮短為一小時。翻閱林宗範案上的牽亡歌,更了解尪姨靈媒的角色義涵。

「地府花園市尪姨:亡魂行到花園口,汝就趕緊跳過溝,面前一欉見笑草,楊桃開花結五溝。

老婆:亡魂行到花園邊,遊賞百花好景緻,在天之靈來保庇,保庇好花來投枝。

小旦:行到花園的路途,緊求花公跟花婆,栽花換斗求好花,庇佑子孫好結果。

法師:牽亡行到花園界,看見百花招招開,好花一年開一擺,好花出有好人才,亡魂遊賞百花隨本壇娘媽對這來。」

牽亡歌的殯喪儀式,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轉移,土葬改為火化進塔,以及對吟唱語言的不熟悉,時下年輕人,即將看不到,學不到,以前殯喪儀式的濃厚人情味,也將隨之不見了!

林宗範父親林俊良先生,對於孩子一路堅持走一條,跟時下年輕人不一樣的路,持著的看法是:「只要不行歹路,做他興趣的事情,我都支持!」

不管是製作弦琴,抑或彈吟牽亡歌,林宗範堅持為日形凋萎的傳統文化,挑擔起使命感。初始的接觸,注定一生的相伴,他精亦求精,更捨不得放下,那就拾階而上,為祖先留下的傳統文化,努力邁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