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般消費行為通常是有計畫的,偶而買小物、吃美食或奢侈品自我獎勵,也常在合理範圍內。然而,醫師指出,若長期買不停、超出經濟能力造成困擾,可能要懷疑是否有「強迫性購物」行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鍾安妮表示,強迫性購物尚未納入正式精神疾病,可歸類在衝動控制疾患,與行為成癮相似。
有這方面困擾的人,腦海裡經常盤旋著購物慾望,特別是出現負面情緒時,會以購物紓壓,買的當下很開心,但後續須面對負面後果,包括自身罪惡感、家人譴責、害怕周遭的人知情,甚至因而背負卡債。
一般人雖也會受到促銷活動影響,但屬於短暫、偶而發生,懂得踩煞車;強迫性購物則是長期且持續性的行為模式,當衝動來襲,就「買不停」。
鍾安妮指出,強迫性購物的認知行為表現,會有2個層面。一開始是「正增強」,也就是購物當下會有愉悅、放鬆的感覺;第2個層面則是「負增強」,開心的比例下降,反而發現「不買會不舒服」,一直想著購物,也就是所謂成癮。
醫師表示,目前主要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改善強迫性購物,協助病人找到改變動機、刺激控制、壓力管理、尋找替代方式,並進行認知重建。個案可考慮調整消費習慣,將信用卡交給他人保管,出門只帶足夠現金、遠離週年慶等高危險情境。
鍾安妮提醒,強迫性購買常與其他情緒疾患共病,如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成癮或其他行為成癮病人等,也可能出現持續性購買行為,須與其他精神科診斷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