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冬季癢 中醫重養血潤燥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冬季皮膚癢亦稱為「缺脂性皮膚炎」,主要好發在中、老年人身上,也容易出現在乾性膚質、或乾性皮膚疾病患者身上。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簡珮珊說,中醫治療著重在「養血潤燥止癢」,平常要注重皮膚的保濕,飲食方面少吃辛熱刺激食物或溫燥進補食材。

簡珮珊說,冬季皮膚癢發生原因是冬天溼度較低,會帶走皮膚角質層中的水分,角質層是皮膚的屏障,阻擋環境中大部分有害刺激,當角質層脫水,含水量低於10%,就容易發生皮膚炎,造成發癢以及龜裂,尤其好發於小腿前脛、上臂、腹部、背部等部位。

人類的皮脂腺及汗腺活性會隨年歲增長而減退甚至萎縮,一旦遇到低溫季節,皮膚血管會收縮,使得局部血液循環降低,進而使皮脂和汗水的分泌減少,此時缺乏天然水份和脂質層保護,皮膚乾燥便易發癢、發炎。如果輕忽或處理不當,任由皮膚癢搔抓,很容易便會發生濕疹樣病變。

她說,若是輕度的皮膚癢,只要補充乳液,加強保濕度可獲得改善;嚴重搔癢需使用類固醇藥、抗組織胺,臨床上會以外用類固醇藥膏來改善皮膚泛紅、發炎的反應;若症狀嚴重者,還要搭配口服抗組織胺與口服類固醇藥物。

以中醫觀點而言,血虛體質的人比較容易發生冬季皮膚癢,這類人多半平常就容易頭暈、疲倦、手腳末端酸麻、四肢冰冷且有脈象沉細、舌質偏淡等氣血虧虛、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表現。

如果又加上長期熬夜耗傷陰血,或是冬季喜歡吃薑母鴨、羊肉爐及辛辣炸烤等燥熱刺激食物,則會加重血虛,使得皮膚更加乾癢甚至脫屑;中醫治療方向著重在「養血潤燥止癢」,常用藥材如阿膠、麥冬、百合、玉竹、熟地、當歸、黑芝麻、何首烏、枸杞、桑椹、山藥、山茱萸、女貞子、丹參、紅棗等。

她表示,預防冬季皮膚癢,首先要注重皮膚的保濕,選擇具有吸水加鎖水成分的保濕產品,容易過敏者,可選擇不加香精或防腐劑的產品。洗澡時選用無香料且天然溫和的沐浴乳或肥皂,不用每天使用,以免將皮膚保護層的油脂洗掉,造成皮膚更加乾燥搔癢;水溫以溫水即可,不要超過攝氏35度。

另外,選擇柔軟的棉質或絲質衣服,避免毛衣、尼龍或纖維粗糙的衣物直接接觸皮膚;儘量避免搔抓,因為抓破皮後易引起細菌感染甚至化膿,建議可用手輕拍止癢,或者用冷毛巾濕敷減輕癢感。

在飲食方面,少吃辛熱刺激食物或溫燥進補食材,例如辣椒、燒烤、油炸物、羊肉爐、薑母鴨、十全大補、麻油雞、酒、咖哩、胡椒、咖啡、濃茶等;宜多吃「滋陰養血潤燥」食物,例如菠菜、紅鳳菜、黑白木耳、胡蘿蔔、蕃茄、茄子、秋葵、海帶、紫菜、珊瑚草、櫻桃、葡萄、蘋果、藍莓、覆盆子、桑椹、蔓越莓、黑芝麻、海參、雞蛋、海蜇皮、牛筋、豬腳筋、鳳爪、蛤蜊等。依循中醫養生方式做,就可減少惱人冬季癢,一旦症狀嚴重時,仍應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