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號隧道口與后里圳
文/攝影 吳昭明
〈大安溪鐵橋〉
40年前,我正值青春,常搭著「對號快」途經舊山線,聆聽悅耳的鐵道交響曲。最精彩的樂章,是從勝興站往南到豐原北邊的朴子口,列車在山洞(第二至第九隧道)與橋樑(魚藤坪、內社川、大安溪、大甲溪)間連續穿梭,以多頻豐富的節奏貫穿全曲。
當火車駛入山洞內,光線瞬間幽閉陰鬱,聲波在裡面反射重疊,發出震撼人心的旋律與穩定沉重的節拍;接著,火車冒出山洞,豁然開朗,奔馳在充滿力與美的花梁橋舞台,不只氣勢磅礡,奏出優美的線條,也將重見天日的明暗反差,利用高低音域的轉移,完美詮釋。樂曲結尾,原本複雜的和聲與對位律動,漸漸轉趨優美從容的快板,鋪陳出田園式曲風;此刻,列車也緩緩滑進了「葫蘆墩」平原,那是中部米倉,幾乎每班列車都會停靠的一等大站—豐原。
40年後,我頂著寒風,駐足在空蕩蕩的大安溪鐵橋前,望著它依然陽剛、粗獷的身軀。即便這場音樂會早已曲終人散,我仍興奮地懷想,懷想火車在轟隆轟隆行駛的節奏中,幫我找回那一去不復返的青春交響曲……
〈八號隧道〉
舊山線自1998年停駛後,歷經復駛、再停駛,最後轉型成現在的鐵道自行車,一晃眼竟過了20餘年;八號隧道是當今少數還能吸引我的景點。
它位於泰安、后里間,早在明治40年(1907年)即已完工,原本的紅磚砌拱在昭和10年(1935年)台中州大地震受損而重建,改為今所見的混凝土結構。
文獻史料如是記載,道出了鐵道遇山鑿洞的艱巨工程。但相較於其他隧道,它少了三至六號連續隧道忽暗忽明的層次感,也沒有七、九號隧道與大川鐵橋緊鄰結合的雄偉氣勢。它所在的后里台地介於大安與大甲溪間,因而造就出豐沛的水資源,隧道北口如世外桃源般的水圳景觀極其蓊鬱。
眼前的鐵軌被長草亂石湮沒,「大安洞」字跡也斑駁到難以辨識。我天真地想像一班列車從洞口轟然冒出,心中仍有幾份震撼。
冷空氣迴盪在殘存鐵軌上,蜿蜒的后里圳,發出潺潺流水聲。我不知道這兒有沒有機會恢復往昔的樣貌與活力;不諱言,有這樣的憧憬,多少是建構在以往對舊山線的「重生」願景上,但身臨此境,我反而有著莫名恐慌,害怕挖土機開進來,毀了這裡的淡幽僻靜。
容我自私,想繼續保持它蕭索的味道,或許這才是最棒的風景,也得以讓我看見舊山線的哀愁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