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早產兒呂小妹出生體重僅400多公克,合併雙側腦室擴大、腦出血、視網膜病變;4個月大時因趴姿無法抬頭,且有不對稱的姿勢和異常張力,評估為動作發展遲緩,經物理治療近1年復健,已可獨立從地上站起來,動作發展已跟上同年齡幼兒。
成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藍鼎指出,嬰兒到週歲的發展歷程,隨著成長會在特定時間逐一展現,在每一個新的動作發展之前,都會有一個預先基礎的動作先發展出來。
藍鼎表示,嬰幼兒的動作發展過程,準確的早期動作是未來動作的基礎;而發展遲緩的兒童會改變動作精準度導致偏異發展,雖往往只是微小差異,若未修正就會影響到動作發展的時間,以及未來執行更高階動作的品質,甚至衍生其他方面的問題。所以正在發展階段的嬰幼兒遭遇動作障礙時,就亟需要物理治療的介入,且能愈早積極介入越好。通常發展遲緩原因,包括先天染色體問題、後天腦神經肌肉損傷(如缺血性腦病變),其他生理損傷(像心臟病、代謝異常)及受虐兒等。
他說,常見的動作發展誘發技術包括「神經發展治療」和「輔以達療法」,配合運動治療,各有其優點和限制,物理治療師會根據孩子的狀況選擇適合的療法。孩子的發展是全方位的,需不同專業的介入,物理治療只是其中的一環,團隊成員還包括醫師、職能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個管師、社工師、教師等,提供全方位完整的療育服務,嬰幼兒的腦部可塑性大,早期療育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