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2歲女童腹痛、嘔吐1天,在診所被當成便秘浣腸治療後未改善,轉大醫院才發現「腸套疊」作祟,經作鋇劑灌腸術解套後6小時,腸子竟又套回去造成腹痛,再度作鋇劑灌腸術,且連灌兩次都沒成功,最後只好請外科醫師手術解套。
新樓醫院指出,「腸套疊」是小兒常見急症,是因為小腸異常蠕動,使得一段腸子套進遠端腸子內,而造成腸阻塞。腸套疊通常發生於健康良好的嬰兒,形成原因無法完全明瞭,目前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可能原因有腹瀉、便秘、服用藥物、上呼吸道感染、胃腸過敏與結腸蠕動力增加等。
只有5%腸套疊病例與解剖學上異常較有關,此異常包括Meckel氏憩室、腸息肉或腫瘤、寄生蟲、淋巴增生、腸血管瘤、異物、複製腸管等。一般大於2歲的小孩腸套疊,多與解剖學上的異常相關;大於5歲的腸套疊病兒,又以淋巴瘤最多見,另外,過敏性紫斑也常常會合併發生腸套疊。
腸套疊症狀以嘔吐最常見,其次是血便,而腹痛或煩躁不安排第三,腹痛腫塊居第四位。通常病童每隔5到30分鐘會有週期性的哭鬧,繼而發生嘔吐和血便,是腸套疊最典型的特徵。
目前診斷腸套疊可由病史、症狀先排除某些胃腸疾病,接著腹部X光片可能發現腸氣分布不均,腸氣會被推擠至左側,腹部超音波掃描可發現有「靶狀」或「腎形」陰影,肛檢有時可觸覺到套疊腸子的末端,手套上也會沾著血便。新樓說,套疊時間拖延較久時,病童會呈現虛脫、頻脈、發燒、腹脹甚至休克,若腸子已壞死,腹部會有壓痛及腹肌僵直等腹膜炎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