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台灣暗蟬為台灣特有種,舊名「北埔蟬」,過去曾一度被認為滅絕,目前族群數量最大的棲地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南大學張原謀及鐘兆晉、林淑鳳撰文,出版《聽見台江天籟─台灣暗蟬》,為台灣第一本為單種蟬製作的科普書。
台江處長謝偉松表示,台灣約有六十種蟬,以台灣暗蟬最為特殊,雖不是保育類,卻是台灣特有屬、特有種,也就是全世界只有在台灣才有的蟬,分布於台灣西部平原,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都有紀錄,又以台江國家公園城西防風林地的密度最高。
目前台灣關於蟬類生態的科普書籍幾乎翻譯於國外,介紹內容大多是外國蟬類,鮮少有台灣本土蟬類的生態介紹。《聽見台江天籟─台灣暗蟬》為台灣第一本為單種蟬製作的科普書,包括繁殖季、羽化、晨昏合唱、求偶、交尾與產卵等主題。
台灣暗蟬屬於中型蟬,雄蟲體長約三至三點五公分、雌蟲體長約二至二點三公分,體色主要為淺褐色、黃褐色、橄欖綠或黑色,複眼呈紅色、翅膀有「閃電」標誌,最特殊的行為在於雄蟲一天中只在黎明與黃昏兩個時段鳴叫,鳴聲近似「低給、低給」。
張原謀長期研究台灣暗蟬,利用台灣暗蟬的研究支持台江國家公園的保育藍圖,也與許多中小學、NGO及社區合作,讓學生瞭解暗蟬的生態。張原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鼓勵大家有機會造訪台江,聆聽「台江的天籟」,以行動來保護這項珍貴的自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