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公投不提對案,蔡政府機關算盡求自保

台灣民意基金會3月下旬民調顯示,高達62%贊成公投推翻萊豬進口政策。(取自國民黨網站)

對於八月舉行的四大公投,蔡總統敲定行政、立法兩院都不提對案,將「傾全力向社會各界說明」。這項決定雖暫解民進黨內部紛擾,卻無法凝聚社會共識,更凸顯其決策只為保位固權。

八月二十八日公投日除了「重啟核四」已確定成案,「反萊豬」、「公投綁大選」、「搶救藻礁」三案成案機會也是頗大。由於事關重大,蔡政府是否提出對案也受到矚目,但黨內意見分歧。贊同應提對案者認為,對案目標清楚,有利於政策辯護,並可發揮催票作用。反對者則認為,提出對案勢將導致對立更強、成本更高,尤其對案若輸,付出代價將會更大。經蔡英文召集府院黨高層會商,終於確定不提對案。這顯然意味,反對提出對案的意見在民進黨內部占上風。

依照公投法規定,行政院和立法院均有權對「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事項提出公投案,無需經由公民連署程序。所以民進黨若要提出對案,在時間上絕對來得及。然而,民進黨卻不提對案,「全力處理太魯閣案」顯然只是藉口,真實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自然應該探討。

簡而言之,「四大公投」訴求的標的,都是目前主流民意,民進黨若提對案,就是跟民意對幹。在公投綁大選方面,自從民進黨強闖關山修法,將公投日期固定規範,兩年才辦一次,使得具有急迫性、時效性的提案無法即時反映民意,明顯就有侵犯公民權利之嫌;同時將公投與大選脫鉤舉辦,也將大增成本,據學者研究,脫鉤後花費將從原來的一點四六億元增為八點六億元。

更重要的是,過去公投綁大選,投票率介於六、七成之間;如今修法脫鉤,除非政府介入,或社會有極大共識,否則單靠民間團體推動,投票率要想超過五成都很難。這無異是間接扼殺直接民意,比起民進黨當年形容的「鳥籠公投」,更像是「鐵籠公投」。

另外三個公投案,蔡政府的政策更明顯受到民眾反對。重啟核四方面,上月下旬,媒體針對啟用核四公投意向進行民調,結果顯示百分之四十五點三的民眾同意啟封核四,百分之三十九點七不同意。足見關於核四應否重啟,雖然還沒有形成壓倒性的民意,但支持者確實多於反對者。

藻礁案的情況則相當明顯,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上月下旬公布的最新民調,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中,近五成四樂見「藻礁公投」通過,中油第三接氣站遷到別的地方,其中大部份是年輕人及高學歷者,只有二成五不樂見。顯示「藻礁公投」目前確實已具有階段性的壓倒性優勢。

反萊豬方面更是如此。台灣民意基金會的同一民調顯示,高達百分之六十二贊成公投推翻萊豬進口政策,是不贊成者的兩倍;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只有二成八基本上滿意蔡政府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六成四不滿意,而且強烈不滿意這項政策者占成年人人口總數的三成七。

可以想見,在反萊豬的驅動下,四大公投都有可能輕易跨越公投法規定同意票不得少於四分之一選民總數的規定,甚至很可能統統多於反對票而通過。這當然就是民進黨不提對案的主要背景因素,民進黨立委生怕提出對案失敗,將來會在選舉中受到牽累;行政院害怕對案不敵原案,會導致蘇貞昌下台,內閣總辭,所以才採取「以拖待變」戰術,希望用時間換取空間,藉密集對外說明,導引輿論,扭轉民意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