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當時時間四月三十一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利(Lloyd Austin)用美國印太司令官交接典禮,發表了一場國防政策演說。
大多台媒引用外電,以「下一場大戰將大不一樣」為標題,也有少數台媒參照美國國防部發布的新聞稿,強調美軍欲以「整合性嚇阻」(integrated deterrence)警告敵人,若是挑起衝突將是很愚蠢的行為。
但是,下一場大戰因為什麼理由會不一樣、又有何不同呢?
夏威夷當地報紙的報導重點,提供了一個找到答案的線索:美國國防面臨興起中的網路(cyber)與太空(space)威脅、以及更大戰爭的可能未來之時,必須發展新視野(new vision)。
奧斯汀點明了美國國防面臨的威脅,來自兩個領域:網路與太空,新視野只是表示他看到了不同。此外,奧斯汀強調美軍必須擁有最佳的武器系統與最新的技術(technologies),才能讓敵方(adversaries)三思。哪些技術呢?他舉了三個例子:人工智慧、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與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
人工智慧(AI)是基礎科學,發展成技術,應用極廣,民用自駕車與軍用無人戰鬥機都需要它。邊緣計算的「邊緣」是相對於雲端(cloud)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不要把整個系統最邊緣—即最接近終端的設備—蒐集來的大量資料(big data),都上傳回雲端去計算,再把決策結果下載到終端設備去執行。
譬如,自駕車「看到」前方有一個小孩追趕一隻狗衝上馬路了!車上的人工智慧晶片,不等狀況回傳到雲端,自行計算後做出應該閃躲、剎車或閃不開而必須撞狗或撞人的選擇。
同樣邏輯:已經飛臨敵方空域的無人飛機、導彈,或無人潛艇,也都可以在狀況出現的毫秒之間,自行計算如何應付瞬息萬變的戰況,譬如,預定攻擊目標旁邊出現了大量平民,還要不要發動攻擊?而不是呆呆的什麼資料都傳回雲端的總部處理,再決定自己的下一步要如何。
這些動作,都需要高速耐操的晶片來執行,這也是台積電以晶片製造廠身分,為何會受到美國「關注」的緣故。美國自己很會設計晶片,但設計成了,造不出來,也沒用。而世界上十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晶片產量,高達百分之九十二都出自台積電。
己方造不出來就罷了,若被敵方造出來就完了。誰是敵方?
奧斯汀沒有提到假想敵是誰,有媒體特別把正在進行軍事現代化的中共解放軍提出來討論一番,但是奧斯汀「敵方」一詞英文用的是多數,可見,已經登月及擁有東風十七的中國當然是敵方,在網路攻擊及高超音速飛彈有獨到成果的俄羅斯,也是美軍戒備的對象。
所以,提到AI與edge computing,都很合理直觀,單獨點名量子運算就有點令觀察美、中科技戰的我們有些驚訝了。
量子理論—跟AI一樣—也是一種基礎科學,可以有很多很多應用,目前用在通訊,中國的專利數量領先,用在計算,美國的專利數量較多。但是這幾年美國與中國宣稱的量子計算突破,都是為解決特定問題設計的量子「設備」,要發展出通用的量子「計算機」,解決一般性的問題,譬如天氣預測,一般預估還要五至十年、甚至更久。
現在,原來還有點虛幻的新技術,竟然白紙黑字出現在美國國防部長正式的新聞稿中,讓我們聯想到兩次世界大戰時各參戰國戮力開發新武器,與冷戰時的美蘇太空競爭,都推動科技快速發展的歷史。難道,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又再度展開了嗎?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