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劉振漢
劉振漢先生現為台南市文物協會監事,主要收藏研究對象為古代玉器。
歷史溯源
南科考古館坐落於台南科學園區,南科園區原屬臺糖公司之道爺和善化農場。1995年規劃為科學工業園區,開發過程中發現有史前文化的遺存,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受託在臺南園區進行遺址調查,調查研究後發現文化的遺存最早距今約5000年,最晚則約300多年前,涵蓋時間範圍長達4500年。
迄今,南科及周邊地區所發現之遺址多達82處,其中位於南科園區的遺址共計28處,樹谷園區的遺址共計14處,其餘散佈在特定區及鄰近地區共計40處。為了保存因開發臺南園區所進行遺址搶救發掘,2002年提出興建博物館之議,2003年指定史前館及辦理興建分館事宜,南科考古館於2017年11月完工,2019年10月19日正式開館。館內展出南科出土文物,具有教育展覽功能。
南科考古館涵蓋的文化內容
南科是國內考古遺址分布密度高、文化層序完整、發掘成果豐碩的一處遺址。就身為台南人的角度來說,南科考古遺址可說是台南地區4500年來的文化變遷說明史,也是台灣史前時代一路延續到現代,文化脈絡分明的活教材,因此特別值得為讀者們介紹。
為方便讀者們能夠於參觀時有更深入的認識,因此為讀者們先介紹一些相關知識。以下用表格的方式呈現這4500年的文化分期年代對照,並於下文針對6個分期做一簡要的說明。
以下介紹這六期文化的各種特徵
大坌坑文化
這是南科園區內發現最早的史前文化,也是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發現的遺址有南關里及南關里東,發現的史前遺物有石器、玉器(僅出土兩件)、陶器、貝器、骨角牙器及植物種子,推測已有固定的聚落型態,除了有漁獵也可能有農耕的形態出現。葬姿主要為仰身直肢葬,有拔除左右上顎側門齒及犬齒的風俗習慣。
牛稠子文化
屬於台灣新石器中期的文化,很可能是在大坌坑文化的基礎上發展,鎖港期僅零星發現,牛稠子期有右先方遺址,發現的史前遺物有石器、玉器、陶器、骨角牙器及植物種子,貝類遺留不多。依出土證據顯示牛稠子期在農耕方面可能已有高度發展,可能已進行育種。出現嬰幼兒甕棺葬,玉石器的製作工藝成熟。
大湖文化
文化面向與前一階段的牛稠子文化有明顯的區別,園區內發現相關的遺址數量最為豐富,三個子期均有發現但以魚寮區較少。發現的史前遺物有石器、陶器、動物骨骼及植物種子,巴圖形石斧為本期的特色,考古學家推測大湖人應以農耕為主,漁、獵為輔,紡織技術較前牛稠仔文化明顯發達。葬姿多為仰身直肢葬也有嬰幼兒的甕棺葬,可能亦有拔齒作為成年禮的習俗。
蔦松文化
已進入鐵器時代,有鞍子、蔦松、看西三個子期,由於進入鐵器時代故石器的使用逐漸退場。發現的史前遺物有石器、陶器、鐵器、動物骨骼及植物種子,由於鐵器的出現因此取代刃口型的石器,例如切割器與箭簇,陶器的製作與農業的生產也有更多的發展,例如此期出現新的陶器形「甑」(古代蒸煮食物的瓦器,底部有許多小孔,類似現代的蒸籠。),鐵器主要用於生產製造及防禦攻擊,少見於裝飾,但未發現有鑄鐵煉鐵的遺留設施,因此鐵資源的來源尚待確認。葬姿多為頭朝北仰身直肢葬。亦有拔齒作為成年禮的習俗,此習俗從大坌坑時期一路延續到蔦松文化,但根據人骨性別判斷有拔牙的大多為女性,這也是與其他各期文化不同之處。
西拉雅文化
長期以來蔦松文化被認為與西拉雅族有密切的關係,此次的發現正好提供了蔦松文化晚期與西拉雅族新港社及附近西拉雅部落連續性的關係。發現的史前遺物有石器(僅發現少量量石錘及磨石)、陶器、金屬器、骨角器及植物種子,延續蔦松文化農業的發展,鐵器的製造已發現小部分的冶鐵殘留,推斷可能是從漢人處習得冶鐵方法自行鑄造。出土琉璃珠與琉璃環。目前於園區發現的墓葬僅有一具,故無法對墓葬的狀態提供證據。從出土的銅錢可見與漢人的交流。
明清漢人文化
漢人在明末清初之際於台灣西南平原已有相當數目的人口,園區發現的漢人遺址較晚,約距今300年左右,遺址常發現有糖漏(用於製糖的厚胎硬陶),表示當時糖業已在發展。出土的器物包括生活用瓷及糖業用的工具等。墓葬也反映出明清時期閩粵地區的葬俗。
參觀動線明快
參觀路線由四樓開始往下參觀可坐電梯直達,動線指標清楚,進四樓展示廳會先踏進一條長廊,長廊上會聽到各種語言向你打招呼,似乎象徵著這塊土地包容各種各樣的人。
常設展廳第1廳
這裡主要以距今早晚的時間順序,展出南科地區6大考古文化及11個子期的代表古文物,如甕棺、人面陶偶、貝刀、巴圖形石斧、鹿角刀柄等。透過大型投影動畫以及各文化的生活場景模型,讓觀眾更容易直覺感知當時的時空狀態。
常設展第2廳
第2展廳從漁、農、獵、畜、家、器、飾等7個主題來探索先民們的物質、社會、精神文化等層面。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的不同性質、功能的物件,並復原史前生活意象,可看到不同面向的古代生活場景,也可同時觀察先民們留存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器物。
透過第2展廳提供的資訊,我們可以試著解讀先民們食衣住行生活日常,也可推論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等等。
常設展第3廳
考古學者們透過自然沉積的土壤地層以及人為活動遺留的文化層的觀察,得以建立遺址中的時間關係,對遺址中出土的動、植物分析可建構當時環境的資訊,對陶器、石器、金屬器、玻璃器等器物的檢驗結果,可得出先民們的工藝技術,對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可透過人骨復原面貌,也可以間接推斷出先民們的體質、飲食、疾病、風俗習慣等。
結語
透過參觀南科考古博物館,除了可以一窺南科地區近五千年的文化遞嬗,還可以從中思考創造各期文化者的關係,雖然文化的傳遞在時間軸上是連續的,但人群與族群的關係為何?是連續的一群人或是來去的各群人?
考古學提供的是過去人類生活留下來的軌跡線索,除了讓我們清楚的知道這塊土地過去的歷史,也提供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更能懂得感恩與和諧的生活。
參考資料
臧振華主編 臧振華/李匡悌著,2013,《南科的古文明》,台東市:台灣史前博物館。
經典雜誌編著,2017,《考古台灣:穿越時空的蒐尋、解謎與保存》,台北市:經典雜誌。
南科考古館網頁https://www.nmp.gov.tw/content_202.html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5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