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成國人主要的慢性病之一,其中第2型糖尿病占了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由於糖尿病患者常會伴隨併發症,包含大血管病變(如心血管疾病)、小血管病變(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及末梢神經病變;若不能有效控制血糖,以小血管病變而言,將會導致失明或末期腎病變,而末梢神經病變則將導致截肢等嚴重後遺症。
糖尿病是現代醫學病名,中醫的病名常根據發病原因、機轉或疾病臨床症狀來決定。由於古時中醫並無血糖的概念,而典籍中「消渴」、「三消」等病名所闡述之內容,較近似於現代糖尿病之表現,因此現今中醫多從古代「消渴」的範疇來理解糖尿病。
消渴之名,首見於《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此明白指出消渴由「多食肥甘致內熱中滿,氣上溢而發消渴。」
糖尿病在中醫辨證分型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症狀煩渴多飲,尿多舌赤以麥冬、天花粉、生地等清熱潤燥、生津止渴;中消症狀消穀善飢,口渴多飢溲數、形體消瘦,以石膏、知母等清胃潤燥;下消症狀尿頻多,口乾、腰膝痠軟,尿渾濁、甜或兼煩躁、遺精、失眠以熟地黃、枸杞、山茱萸等滋陰固腎。若小便多,甚至飲一溲二,尿清如水,或兼五更泄瀉、形寒肢冷、陽萎早洩則以桂枝、附子等引火歸元。
糖尿病可以依照不適的症狀選擇使用保健穴位,可以選用承漿穴緩解口渴,合谷穴促進水分代謝、協助降血糖,足三里穴調整消化系統、提高免疫力,三陰交穴調整內分泌系統、保護腎臟功能。也可以選用耳穴內分泌點來調整身體內分泌系統。
最後,糖尿病病友可以在合格的中醫師診斷下了解自己的中醫證型,再服用中藥治療並定期追蹤,配合運動和飲食控制,在病變初期早期診斷、及早治療,往往可預防發生於未然,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蘇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