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大腸街 風華褪盡

長興里長賢街五十五巷就是過去有名的大腸街,目前僅剩一家獨力支撐。 (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府城舊時街道喜以行業命名,如算命街、竹仔街、鞋街,但還有一條以食物為名的「大腸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長興里里長李茂德表示,早期聯勤兵配廠後方稱為「山仔頂」,往西是一片亂葬崗,先民遺骸遇豪雨被雨沖到「刺竹欉」,其中還有荷蘭人長長的遺骨,全部被合祀於萬善同歸祠,也就是今日的鎮山城隍廟。

城隍廟對面有一條過去的牛車路,就是現在長賢街五十五巷,沿街都是製造大腸的業者,被先人稱為「大腸街」,這是一條可回想過去產業樣貌的街道,只是一般民眾都不識有此街道。

李茂德指出,大腸街的由來最早可追溯至舊時婦人閒來無生意可做,向外地人批發大腸來販售,最初販賣大腸只有兩三家,後來有一位洪朱辛葵女士,從中學習製作大腸的技巧,並教導鄰居婦女也一起灌大腸販售,後來這條街製作大腸的家戶越來越多,後來變成台南市大腸的批發中心,全盛時期曾發展至十餘家的規模。

以豬大腸灌製的古早味大腸長相歪七扭八,但愈醜就愈真實。(記者陳俊文攝)

大腸街隨著時代的變遷、民眾飲食習慣的改變而沒落,將漂白水洗過的豬大腸灌進糯米和花生,這種古早味的糯米大腸,外型歪七扭八,加上其貌不揚,不敵整條淨白勻稱、以人工腸衣灌製的現代大腸。

傳統市場賣大腸的攤位也少了,大腸街逐漸式微,目前整條街僅剩十九號的陳家二代陳進生兄弟還依古法製作大腸,但每天的數量和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兩兄弟以母親陳林喜代傳授的古法灌製大腸,仍以批發為主,一斤大腸目前行腸約一百五十元,這是住在巷仔內的台南人才會追求的古早味,外貌愈醜的大腸代表愈真實,只是一般年輕人看了都會皺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