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衛民街

■蕭文

這條街道並不寬,兩旁矗立著一棟棟高樓,一樓是店家,但商業氣息並不濃厚,帶給人些許的悠閒感,在這裡散步也不錯。我很少來這裡,一張早年的照片讓我注意到這條街。

這張1875年《臺灣府城街道全圖》的照片中,由西到東,一字排開的考棚、府署與副領事府,都是中央級機構,這條路應讓人有種「仰之彌高」的嚴肅之感,地圖上未標示路名,它相當現在的衛民街。

衛民街是一條普通的街道,靜靜地躺在台南市的一角,不少台南市民對這條街的印象不深。我第一次到衛民街在1960年左右,衛民街在鄰近中山路的地方,有一家電髮院,這家電髮院兼賣郵票,他們將外國郵票每十五張用玻璃紙包一包,後面襯上馬糞紙,一包兩元,我很喜歡這種郵票,騎腳踏車來買了好幾次;衛民街約一個半車身的寬度,它並不長,唯一的政府機構,是建立在清朝臺灣府署舊址的台南憲兵隊。

西元兩千年以後的一天,我再度騎腳踏車來到衛民街,這條街勉強成為雙線車道,但兩車錯車時需減速慢行,車流量並不多;它懶洋洋地躺在陽光下,看著稀疏的人車往來。我拿著從書本和網路上作的筆記,配合那張照片,逐一找尋。日據時代初期,殖民政府拆除全部清朝的官方建築,這條街的歷史在此有一個大轉折。現在,台南憲兵隊已遷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大停車場,停車場對面是一棟九層樓新建的公寓大樓,每家陽台上曬著衣服;停車場往西是一棟接一棟的樓房,我找到衛民街106號,那是一棟新建的樓房,相信是最近一、二十年興建的,這裡原本是清朝時的考棚,衛民廣場旁邊有一棟大樓,我繞到大樓後面,看到一小截殘破的紅磚牆,下面有一面白色的鐵牌,用黑字寫著,這是1838年,清道光18年興建的考棚圍牆,考棚有三千個座位;當年都是平房,三千座位的面積不小,歷史透過這短短的紅磚牆向我瞥了一眼;往東,我看不到樹與空地,看到的是拔地而起的一棟一棟樓房,這些樓房取代樹木,自然不會留下空地,副領事館與醫館已無跡可循。這條街並不熱鬧,它好似洗盡鉛華的風塵女子,安於平淡的生活,對於幾尺之外,車水馬龍的中山路,充耳不聞。

我走到衛民街、北門路與興華街的交叉口,眼前出現「老唐牛肉麵」橘紅色底白字的招牌,相當醒目,歡欣地向你招手,它的正門面對北門路,兩邊的門分別對著衛民街與興華街,它好像張著大口,說:「歡迎來看看!」我心底納悶地問:「這條路被現代化吞噬了,在這裡又能看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