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惠芳 圖/黃天澤
我們都知道「匠人精神」,就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並且把事情做精」,這道理我從老友小嵇理髮師的店裡體會最深刻;廿多年來我在北京都找小嵇理髮整容,如今我已花甲人。
我從小就尊敬剪髮師,他們能幹利落,帶著幾把工具談笑風生,就可以養家糊口,活得不輸藝術家,是絕對的「師傅」;上門人誰不溫柔禮貌以對?誰不企盼蓬頭垢面來、改頭換面去?甚至帶個改變人生的髮型走出理髮店!
我二十歲不到即著迷好萊塢電影,曾長期蓄留赫本頭,後來愛蓬鬆燙髮為能多得幾公分身高,女性多愛美總參問洗、剪、染、型……彷彿人人都和理髮師有靈魂深處的共鳴。
廿年多年前我初來乍到北京,常見江湖剃頭匠行走大樹下、廣場邊或老社區,剃頭匠多流動也是北京街頭文化的異樣風情。
我知道小嵇十七歲就在揚州理髮店打工,又到上海理髮學校刻苦學習一年,最後北京落腳,聽他說如今用得最順手的剪子與推子是在廣州才兩百元多人民幣買的;幾十年來我看他永遠不變白襯衫、黑長褲及黑皮鞋,一點也不「潮」就是簡單乾淨,但新老顧客總要預約才排得上號,小嵇永遠累並快樂著。
小嵇的店廿多年不變,只用兩張座椅卻替無數人塑造新顏值,他沒有時下浮誇工作裝,就是剪子、推子、梳子及吹風機。小嵇一直也替我老公剪「板寸」──就是平頭,主顧我們都已走到人生下半場,小嵇仍天天站著幹活。
他先用剪刀讓我一簇簇頭髮掉落,再用推子唰唰唰上揚幾下,又在我外耳、髮鬢刮修,很少提問要啥髮形,看我入門神采即知這回該剪哪款,麻利周到。理髮師傅抓得住「你」,因為他已了解「你」,師傅忙碌主顧總還聊天,知我兒在北美正遇嚴重疫情總體貼問候,如此好人緣,誰會不再找他?難怪說「一個剃頭匠,半個巧郎中」。
都知道梁實秋先生當年對理髮師另眼相看,否則就不會有三篇文章談「剃頭」了。我也看過一新聞傳說,法國有家經營半世紀的理髮老店,店裡只有兩個座位,裝修陳舊,仍不妨礙門口大排長龍,豈不正像我認識廿多年的小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