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翔
美台貿易談判決策官員承諾,將在數週內恢復「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談。蔡英文總統及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一致表示,這是雙邊關係「真朋友、真進展」的表徵,經濟部更認為TIFA復談可逐步推動洽簽雙邊貿易協定(BTA)。但過度樂觀的期望與當前美國政策及目標似乎存有落差,台灣必須面對現實,TIFA復談與BTA仍存有遙遠距離。
美國貿易代表(USTR)戴琪與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十日舉行視訊對談,雙方同意召開第十一屆TIFA會議,這也是拜登政府元月就任以來,美台雙邊舉行的最高層次對話,對深化雙邊關係意義當然重大。
但距二0一六年十月TIFA最後一次會議已長達五年半之久,歷經國際局勢動盪、美國政府更迭,特別是新冠肺炎等衝擊,美國的總體施政及貿易政策目標、貿易談判策略已有根本轉變,美台雙方五年前的認知已與現實脫節,如台灣仍抱持透過TIFA就可達成BTA將是不切實際。
川普政府「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關上了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及區域經貿整合的大門。拜登上台點燃了美國重返多邊主義、自由貿易領域的希望,但他以恢復國內經濟及整體競爭力為首要目標,原則上不再簽訂FTA,除非能滿足保護美國勞工、環保等要件。
比較戴琪與鄧振中各自發出的新聞稿就可看出其差異性,鄧振中向戴琪表示,台灣在去年八月宣布訂定豬肉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充分顯示推動國際化,以及深化與美國雙邊經貿關係的決心。鄧振中反映的是台灣傳統思維,開放美國豬牛進口是BTA談判的「入場券」。
而USTR新聞稿則指出,戴琪除了強調美台貿易及投資關係的重要性,並解說拜登政府以「勞工為核心的貿易優先事務」。酈英傑在臉書中也期望,台灣和美國能夠攜手合作,透過提高勞工標準、環境保護,及公平貿易,協助全球「重建美好未來」。換而言之,除了傳統的公平、自由貿易基本原則外,勞工議題、環保等已成為美國簽訂FTA的先決提件。
美台關係空前友好、TIFA會議再次啟動,加上美國國會友台人士的強烈訴求,確實造成了美台BTA有望的錯覺,但現實情況是BTA時機仍不成熟,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葛萊儀就認為,拜登政府可能尚未決定是否要與台灣達成BTA,事實上,這是有所保留的外交辭令。
放開遙不可及的BTA,TIFA會議仍是台美目前最重要的諮商、談判平台,台灣應充分把握復談機會,首先與美方就共同目標、經貿重點、優先順序建立共識,然後尋求合作、解決方案。特別是新冠肺炎顛覆了全球供應鏈、全球化趨勢及投資策略,而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享有相對優勢,擴大在供應鏈及相關投資方面的合作應納入TIFA議程的優先項目。
此外,拜登的對外貿易政策仍以美中貿易為首要目標,間接影響美台貿易關係,我方應扮演更積極角色,主動要求TIFA會議必須制度化,並設立特別工作小組,加速完成TIFA目標,間接推動BTA進程。
台美之間仍有多項懸而未決的爭議,如豬肉產品強制標示原產國、智財權著作權線上侵權、新藥劑排除專利連結、農產品的高關稅及關稅配額、少數工業產品的高關稅、政府採購的門檻限制等。以美國USTR的強悍談判作風,既然舉行TIFA談判,必然爭取有利條件;對台灣而言,必須充分準備TIFA復談,才能開啟走向BTA之路。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