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 TIFA只是美國的制中戰略

拜登多次重申信守《台灣關係法》,遵從戰略模糊政策,反對過度刺激大陸。(路透,資料照)

李沃牆

第十一屆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於六月三十日以視訊方式召開。本次會議雙方就智慧財產權、供應鏈、醫療器材、數位貿易、貿易便捷化、金融、農業、環境、勞工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討論,但會後除增加更多工作小組會議外,並無值得大書特書的具體成果,遑論簽署雙邊貿易協議(BTA)。

進一步言之,TIFA於一九九四年九月簽署,前後共召開十次會議,輪流在台北及美國華府舉行。前九次分別於一九九五年至二00五年期間舉行,但自二0一六年十月召開第十次會議後,即中止會談至今。

去年八月,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率團訪問台灣,蔡政府稱此行在政治上為「台美斷交四十一年來,關係最好的一刻」。蔡總統並於八月二十八日率執政團隊舉行記者會,宣布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美豬及三十月齡以上美牛進口。其所據以的理由是時空背景迥異,目前台美關係史上最好,開放有利於台美BTA或自由貿易協議(FTA)談判。

接著,首屆「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於去年十一月二十日舉行,會中由美國在台協會(AIT)及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簽署一份為期五年,並得再延長五年的備忘錄(MOU),做為未來輪流在華府及台北召開年度高階對話的基礎,促進雙方進行更深化及廣泛的經濟合作。

今年五月中,台灣爆發嚴重的本土疫情,美方三名聯邦參議員於六月六日抵台,並宣布拜登政府捐贈台灣七十五萬劑疫苗當伴手禮,後又額外捐贈一百七十五萬劑。

吾人以為,美方送疫苗及同意此次TIFA復談,背後動機有二,第一是希望蔡政府能壓制國民黨擬於八月發起的「反萊豬公投」;第二是做給北京當局看,實踐美方制中的戰略。其實,TIFA只是台美官方諮商平台,且向來都是美方要求的多,台灣也不見得能獲益,而蔡政府希冀很快能夠洽談雙邊BTA,恐難以如願。

台灣疫苗短缺原因除了政府缺乏遠見外,另一原因就是未能取得國際疫苗代工,也有論者認為是想保護國產疫苗。君不見,南韓已經成功取得AZ、莫德納、Novavax等國際大廠疫苗代工或協議,並準備提供生產多達十億劑產能;日本、越南也積極探詢國際疫苗大廠合作機會。台灣在此次TIFA會談中向美方提出莫德納疫苗代工授權,看來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機會渺茫。因為,不僅美方隻字未提疫苗代工,台灣也未研發過mRNA疫苗。

綜合言之,川普時代視台灣為美中關係下,用以制衡或威脅大陸的一顆棋子。而拜登過去多次重申信守《台灣關係法》,遵從戰略模糊政策,反對過度刺激大陸。拜登上任後為有效遏止大陸崛起對美國的威脅,卻又避免與大陸直接爆發軍事衝突,在戰略思維上頻頻打著「聯盟牌」,即思透過「合縱連橫」外交策略抗中。持平而論,TIFA對美國來說是制中戰略,彰顯拜登政府重視美台關係的象徵意義罷了,蔡政府也只能在能戰術上配合。

TIFA成功復談,若雙方又進一步簽署BTA,則美中及兩岸之間的摩擦必然擴大,招來極大風險。台灣如何在美中之間取得平衡,明哲保身,蔡政府該費心思考,不要一味地討好美方,最後卻賠了夫人又折兵。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