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 疫情下政府過度干涉勞動市場 從一例一休引爆

近年來勞工政策增加了勞工保護措施,如勞動檢查、工作安全等等。(本報資料照)

王冠斌

疫情爆發以來,大家一直在盼望何時打到疫苗、想活命、想何時解封、想企業如何才能生存,也終於等到這一天了。七月二十七日開始,疫情警戒降級,有放寬的人流、企業的活動、產業的交流及餐飲的內用等等,終於看到了一絲的陽光抖進。

但,面臨而來的,有人早撐不住了,高達三千家企業無薪假,五十七萬人沒了工作,這也讓人看清了一件事,企業活不下去,勞工無依存在,如海浪似的侵蝕經濟基礎。而這些問題,也點醒所有身處無國界經濟體的台灣的每一個人,是該理性地看待每一件事,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們的勞工政策,一直在扮演著上帝理想國的烏托邦。

首先是政策過度干涉自由經濟勞動市場的問題。我國近十幾年來,一直強調勞工政策的保護層面,因此也從以往的勞委會升格為勞動部;但至今勞工的保護措施,卻愈來愈看不到對勞工實質收入有什麼具體的提升。政策增加了勞工可作為權利保護的工具,如強化勞動檢查、勞工訴訟、性別平等、就業服務等法規上保護,這幾個部份的確值得肯定,不過值此時刻,不論從無薪假、失業數及申請紓困來說,是否可看出,台灣的產業結構及社會結構,多少的比例是讓企業無法負荷的?

政府存在的目的,在於監督企業或資本家,而非協助或介入市場,成為第三方訂定條件的仲裁方;訂定或要求勞資雙方的勞動條件,並期以由所謂之專家及學者,以學理上之看法,訂定勞動條件之規範,這永遠都造就了更讓人無法理解及適應的政策,反而成為另一個官民之間的官樣文化,最後苦的是弱勢的企業或產業,以及弱勢的勞工或資訊不對稱的市場。

舉例來說,一例一休看似保護勞工,但實際上卻弱化了企業的競爭能力。上個星期,一個小型醫療院所院長抱屈,院所職工也不過不到五十人,所屬員工卻拒絕因檢驗工作之需要而於休息日(約定為星期六)出勤,並稱係依據一例一休之規定拒絕出勤,如要求調班,將向勞工局投訴等等。

先不論目前醫事單位法規放寬之相關規定及彈性工時等適法可用,而是這一個政策到底是保護了勞動工作者的工作條件?還是在弱化了產業競爭下的企業競爭?

企業經營本是將本求利,市場機制,不管法規也不管勞基法,只看結果,在一切合法的質量、規範及現實的考量下,交不了貨、給不了質量,便成為市場上被刪除的供給者。而企業,如無法提供及滿足市場的現實,別說是調班、加薪、分紅,連工作都不可能存在。

因此,政府扮演的角色便是,訂定了原則,如企業不得有剝削、不法的行為及不當對待勞動行為,如有,即予以重罰外,更給予懲罰性處分;其餘的,就讓市場去作決定,讓無良的企業失去競爭或退出市場,讓勞工得到最終的政府保護即可。如同大家去超商或百貨購買的商品,肯定是安全的才會上市,市場基於競爭及透明,自然會形成規律的自律自發行為。畢竟,台灣還算是一個相對透明的市場,連勞動市場亦是。(上)

(作者為諭律國際企業諮詢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勞資獨任調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