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南鐵都市縫合理想尚未實現 已留新裂痕

警方將南鐵拆遷抗議民眾強制帶離現場。(本報資料照)

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南鐵)於八月二十日在抗爭中執行最後抗爭戶拆遷,沿線三百四十戶拆遷戶歷經長達九年的溝通、抗爭,政府終於完成工程所需用地徵收補償及拆遷作業,但因用地取得延遲,交通部鐵道局預估全線二0二六年七月才能完工。

南鐵案於一九九一年六月進行可行性研究評估;二00七年將原軌施作、徵用土地興建臨時軌方式,改為徵收土地;二00九年推出東移方案,徵收土地興建地下化永久軌道。工程北起永康大橋車站南端,南至大林路平交道南端,全長八點二三公里,經費兩百九十三點六億元。

南鐵案走到今天,對一百八十七萬台南市民、三百四十戶徵收拆遷戶,乃至於歷經藍綠執政的工程主辦單位而言,居住正義與公共利益之間,有著感慨、憤怒與期待交織的複雜情緒。

從公共工程執行效率看,南鐵案始於連戰擔任省主席時拍板進行可行性評估,一晃眼三十年過去了,若能於二0二六年七月完工,至少要三十五年才能通車。雪隧工程堪稱世界最困難工程之一,從一九八八年九月計畫拍板到二00六年六月通車,十二點九四公里的艱巨隧道工程也不到十八年,南鐵案卻要蹉跎三十五年,國家重大工程牛步化程度,令人徒呼負負。

南鐵地下化工程的原始初心,在於消除鐵路沿線兩側發展的阻礙,有「都市縫合」的理想。本計畫始於政府財政充裕的時期,但也隨著公部門財政能力逐漸走下坡,一度有「高架化」之議,但地方基於都市景觀的堅持,並未接受;後來改推「東移」案,徵收拆遷多達三百四十戶,自此掀起了長達十餘年的抗爭風潮。

首先,南鐵東移是否是最佳方案?一直是抗爭的焦點。按理,工程設計本可以透過科學、專業進行客觀理性的比較分析。但是,抗爭戶對上政府機關,處於資訊不對稱,專業能力不對等,法律程序更難與行政機關對抗。民與官鬥,彷如蚍蜉撼樹,抗爭行動只能一路從體制內走向街頭。

其次,南鐵高舉提供便捷交通、改善市容景觀、提升土地利用價值等訴求,形塑都市建設的正當性;抗爭戶頂著公共利益優先的壓力,社會又不理解「支持南鐵、反對東移」的矛盾,單憑訴求「居住正義」、譴責「國家暴力」,指控土地開發利益又缺乏具體證據的情況下,終究難以得到社會共鳴與聲援。

第三,苗栗大埔事件曾是迫遷戶翻案的經典案例,但在南鐵案並沒有出現。大埔案能否比擬南鐵案?社運團體對藍、綠執政是否雙標?一直在網路持續論戰。南鐵東移自救會會長陳致曉在臉書直接嗆社運人士「他們敢跟執政的民進黨對抗嗎!?」著實道出了抗爭戶的心頭冷暖。

二十日的抗爭現場,三百警力凌晨部署,排除六十多名抗爭者的衝突中,有叫罵、有怒吼,街道被封鎖,媒體被強制阻隔在外圍,執行公權力的民進黨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竟無任何公開談話或隻字片語的聲明。綠色執政對抗爭活動的冷處理,冷到令人窒息。

南鐵案「都市縫合」理想尚未實現,城市卻留下了新的裂痕。未來,除了龐大的土地開發利益去向尚待檢驗外,鐵道東西側的都市實體發展需要縫合,成就公共利益的三百四十戶拆遷戶,有金錢無法彌補的生命記憶缺憾,也亟待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