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波波襲來,不但歐美深受衝擊,台灣的各項活動也屢受擾動。就經濟的角度而言,美國已出現「停滯性通膨」的疑慮,歐洲中央銀行也承受越來越大的通膨壓力。台灣經濟受到的負面影響雖然看似小於歐美,但也呈現消費低迷、商業服務業景氣持續探底的窘境,再加上物價漲幅居高不下,政府確實應嚴肅面對這波難題。
為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世界主要經濟體大多祭出貨幣寬鬆政策;但以貨幣猛藥刺激經濟,卻也免不了帶來副作用,甚至陷入「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困局。近日,美國就出現薪資、物價持續飆高,但經濟成長率卻恐低於預期的情勢,因而引發「停滯性通膨」的疑慮。歐元區的警訊也已亮起,區域內十九國七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百分之二點二,八月份再升高到百分之三,相較於百分之二的目標值,「步步高升」的走勢就儼然挑起通膨的擔憂。
從兩個指數可以看出歐美通膨壓力的來源。首先是原油價格,以北海布蘭特油價為例,去年四月每桶均價為十八點七二美元,今年八月已來到七十點七三美元,漲幅令人咋舌。再以涵蓋十九種商品的CRB指數觀察,去年四月二十二日為一一一點一一,今年九月八日已來到二一九點三,這也意味生產成本持續走高。
台灣是個外向型的經濟體,無可避免的會受到國際經濟走勢牽動。雖然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年成長率達百分之八點三四,但進一步分析,卻也看到隱憂:以三大產業部門觀察,工業對GDP成長率的貢獻度為五點三三個百分點,服務業為三點一六個百分點;但是,從就業者的角度來看,今年上半年工業就業人員平均數約為四百零六萬人,服務業卻約六百八十六萬人,由此可見服務業的確是慘澹經營。
再以商業服務研究院日前公布的調查觀察,如果無法改善,到今年年底國內受疫情衝擊的商業服務業景氣,將跌到二00八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最低谷;這項調查也發現,疫情衝擊下,民間企業投資、生產製造、出口偏旺,而服務消費內需偏弱,已形成外熱內冷,嚴重不均衡的現象。換言之,自去年起對於製造業、服務業兩極復甦走勢的擔憂,已然成為現實的景況;而消費低迷,正是服務業景氣疲軟的主因。
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內CPI年增率今年已三度突破百分之二的警戒線;其中固然有受到豪大雨影響的食物類價揚因素,因而主計總處解釋CPI年增率逾百分之二只是短期現象,但是亦有學者認為,考量國際原物料、國際運費、主要經濟體因疫情導致缺工等因素恐將持續作祟,這波物價上揚恐非短期現象。同時,學者出身的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也以個人身分發表文章,認為數十年來維持物價穩定的長期結構性因素,若有鬆動跡象,可能會觸發並帶動長期通膨走高。質言之,面對這波恐將來勢洶洶的物價上漲浪潮,政府部門尤應嚴陣以待。
更進一步而言,政府的紓困、振興措施,應精準落實到亟待紓困、振興的對象。例如,五倍券的規劃,就讓小攤商擔心「看得到,吃不到」;對旅遊業的補助「落漆」,導致業者及從業人員陷入青黃不接的困境。諸如此類的問題不但都與消費、物價、商業服務業景氣有關,更關乎人民生計,切切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