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度放水燈建議減小尺寸及回收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剛結束,在台灣傳統民俗祭典中,中元普度放水燈是重要宗教慶典活動之一。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內政部建議回收機制,或減少水燈數量、尺寸,如桃園長祥宮改以香蕉、樹枝製作水燈,就是良好範例。

放水燈是每年農曆七月時用來超度亡魂,透過水燈通知水上的鬼魂、餓鬼前來參加法會,助其免除身陷地獄、不得進食之苦,因此放水燈通常是在中元普度前一天,即農曆七月十四日施放。

為了讓燈盞能飄浮於水面,通常以竹條、紙張製成燈籠,經儀式主持人,如佛教僧人或道士、民間法師引導,在適當的地方將水燈放流,即為「放水燈」,因此水燈普度儀式多盛行於接近河海、水路交通為主地區。

台灣最具規模的放水燈儀式為基隆市「雞籠中元祭」、宜蘭縣「宜蘭水燈節」,儀式遊行隊伍先繞境市街,再到水岸誦經祭拜,儀式完成後再流放水燈。由於水燈流放後點點火光非常壯觀、特殊,近年來吸引許多人潮觀看。

但參與人數日增,儀式排場與水燈規模日漸盛大,環保議題引發討論,包括可能造成水質、空氣、生態的汙染。內政部建議,主辦單位可考慮減少施放水燈的數量及尺寸、設置定點打撈回收機制、回收清理或重複使用,及採用環保水燈、選擇天然材質製作,以降低環境負擔。

內政部也舉出環保又創新的案件,如桃園市新屋九斗社區長祥宮每年農曆七月半放水燈,是在地十六庄中元重要習俗,近年已捨棄無法分解的保麗龍製水燈,於社區發展協會發想下,採用撿拾的香蕉樹幹製作成創意水燈。

已有百年歷史的三峽放水燈,具有引領孤魂上岸、享用美食意義。福正宮先前於中元祭時,在市定古蹟「宰樞廟」廟埕豎立高約五層樓的水燈排。誦經儀式後載往焚化爐集中焚燒,取代傳統放水漂流,減除垃圾汙染、堵塞河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