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改變 4歲童皮癢抓不停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歲的吉米在半年前開始反覆出現皮膚癢及搔抓的現象,前陣子停課在家時情況更加嚴重,甚至會抓到破皮流血,睡眠也受到影響。就診時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給予衛教及藥物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

收治吉米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吉米就診時,手肘及膝蓋的屈側有紅疹、丘疹及搔抓的傷痕,軀幹則有大範圍的皮膚乾燥及脫屑。問診得知爸爸小時候也曾有類似狀況,長大之後才逐漸改善,根據病史及理學檢查,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

蘇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的盛行率8-10%,其中有50%在1歲內出現症狀,30%在1-5歲診斷患病,好發於有異位性體質家族史者。病因與遺傳、環境因素以及皮膚的屏障功能缺陷有關。

患者常見皮膚搔癢,癢到抓不停,較大的孩童在肘凹、膕凹、腕關節、膝關節等處會出現皮疹,且伴隨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發炎。作息改變、壓力、環境的溫溼度、飲食等都有可能是引起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因素。

要改善搔抓不停,蘇軏說,主要是藥物治療、保濕和生活環境改善三大方向。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可對抗皮膚發炎,含抗生素則是預防次發性傷口感染,口服抗組織胺則可以降低搔癢感、改善睡眠。

同時,做好保濕改善皮膚屏障功能由洗澡做起,如避免水溫過高及清潔力太強的沐浴乳,洗澡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針對皮膚乾燥的部位,塗抹適當的乳液、乳霜或凡士林,照顧一段時間後,若皮膚還是摸起來粗糙,建議增加塗抹的頻率或是換成保濕力更強的產品。

生活環境要注意定期打掃維持清潔,保持空氣流通,使用空氣清淨機及除濕機,環境維持適當溫度以減少流汗。飲食清淡均衡少吃油炸食物,若吃到特定食物會加重皮膚症狀,建議記錄下來與醫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