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達
日本牽涉到急診醫療的戲劇,包括最近收視率很高的救難劇,一定有這個場景:傷者被重物壓了一段時間,狀況解除後來不及高興,傷者馬上無心跳;眾人趕快急救,費了一番手腳,傷者在鬼門關繞一回後成功被救回。
擠壓傷症候群的病情變化很快、很戲劇化,這種悚動狀況當然容易抓住閱聽者的關注,自然是戲劇的好題材。
1909年發生於義大利麥西那的大地震後,擠壓傷症候群(Crush syndrome)相關症狀開始被報告。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與德國開始有相關的文獻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被德國轟炸得很厲害,這類傷者大量出現,擠壓傷症候群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就是此時被報告出來。
地震、戰爭及爆炸後建築物的倒塌,工業意外或交通意外等,是這個病的常見致病因。身體或患肢長時間受到重物壓迫,動脈血流大量減少或阻塞,遠端肢體組織缺乏血液灌流、循環,造成創傷性橫紋肌溶解(traumatic rhabdomyolysis)與神經的損傷,肌細胞的細胞膜受到破壞,細胞成分(主要是肌蛋白)與電解質(鈉、鉀、鈣、磷…等)被釋放到循環系統,局部無氧呼吸產生有毒的代謝物與代謝性酸血症。
當壓迫解除,血循回復就發生血液的再灌流(reperfusion injury)現象。上述的物質衝到身體,造成全身多重系統損傷,血液pH值低於7.2心跳就會停止;加上高血鉀,心臟更撐不下去。大量肌蛋白造成肌球蛋白尿(咖啡色或深茶色尿)與腎小管阻塞,導致急性腎衰竭,常需緊急洗腎來救命。十分戲劇化的臨床表現,難怪是戲劇喜歡的題材。
及時診斷與立即的治療是救命的不二法則,否則死亡率是很高的。上篇文章提到的病患真稱得上福大、命大。即便如此,這病人仍得面對將來會發生的諸多後遺症與併發症。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