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胃癌禍首!幽門螺旋桿菌 也是胃潰瘍主兇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人口高達一千多萬人,幽門螺旋桿菌是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成因。然而,長庚團隊最新研究發現,UreaC基因3型的幽門螺旋桿菌與胃潰瘍存有顯著關聯,但與十二指腸潰瘍無關聯性。

根據衛福部流行病學統計,在台灣居住的健康人口群中,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人口高達1000多萬人,這些感染者也是罹患胃腺癌的高危險群。過去數10年來消化道潰瘍盛行率大幅降低,與廣泛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和抗幽門螺旋桿菌藥物成功治療有極大關聯。

不過,根據長庚醫院研究顯示,十二指腸潰瘍無論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盛行率都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胃潰瘍合併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則無此現象,顯示兩種潰瘍經過治療的長期預後並不相同。

為了解兩者差異性,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葉昭廷教授領導研究團隊,利用尿素酶(UreaC)的基因型分類後發現,UreaC基因3型的幽門螺旋桿菌與胃潰瘍存有顯著關聯,但與十二指腸潰瘍無關聯性。此研究成果已於2021年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轉譯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

論文第一作者、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聰興表示,這項訊息將可提供醫師對於消化性潰瘍患者治療及後續追蹤的參考,尤其對於診斷為胃潰瘍患者,務必進一步確定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並予以根除。希望此研究成果未來能對消化性潰瘍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向。

另,疾病調查顯示,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幽菌感染率高達90%以上,胃潰瘍患者高達70-90%,胃炎患者也達70-90%,胃癌患者則達50-60%。若投與特定抗生素進行滅菌根除療法,消化性潰瘍復發率可由75%降至5%。當消化性潰瘍經長期治療仍無法痊癒或緩解,通常即須考慮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可能性,並投予必要的抗生素治療。

陳聰興提醒,民眾若檢測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潰瘍,應該積極的接受治療來減少潰瘍的復發。幽門螺旋桿菌只要正確診斷、予以適當的抗生素處方,即可達到很高的治癒率,並能避免長期腸胃潰瘍反覆產生,擺脫胃痛困擾重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