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與交通治理論壇〉張學孔:淨零排放須交通運輸改革

677
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張學孔,以「因應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放交通治理挑戰」為題,說明在降低碳排的意識下,交通運輸制度的因應方式。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新北報導

新北市文化基金會點子學校舉辦的「風雲中的台灣」線上論壇「氣候變遷治理」系列的第二場,邀請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張學孔,以「因應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放交通治理挑戰」為題,說明在降低碳排的意識下,交通運輸制度的因應方式。

「氣候變遷」及「淨零排放」近年來是全球關注的議題,新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林芥佑說明,相關議題無論美國、中國大陸或歐盟都在全力推動,全世界普遍都以「淨零碳排」為目標。

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已帶來一定的影響,張學孔舉例,如澳洲大火、英國洪災等,因此「淨零」已經成為明確的目標,許多國家也已經訂出相關行動計畫。

要達到「淨零」,交通運輸的改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張學孔表示,許多國家都在推動「電動化」,我國也正在推動二O三O年市區巴士全面電動化,但原定的二O三五年機車電動化,以及二O四O年小汽車電動化則因為選舉因素暫時被擱置。張學孔認為,未來新任行政院長上任或許將會有新的做法,否則總統蔡英文所喊的「二O五O淨零排放」將無法兌現。

台灣所規劃的淨零排放架構,主要分成四個工作圈,各自由不同的部會主導,其中綠運輸的部分便包括「運具電氣化」,目前正由交通部與經濟部共同努力發展綠運輸。張學孔表示,希望也能透過各種誘因,如財稅等,引導使用者行為的改變,並透過都市計畫、土地使用,使公共運輸周邊的廊帶更生活化,除此之外,再以大眾運輸導向(TOD)的思維,配合發展共享運具以完成最後一哩路,讓更多人願意使用大眾運輸。

台灣公共運輸使用率呈現出相當明顯的城鄉落差,張學孔提到,全台灣使用公共運輸的比例約是14%,其中大台北地區將近35%,台北核心區則將近50%,但雲林卻只有約2%,呈現出極大的差異,因此若要達到交通部訂出二O三O年整體公共運輸使用比例達到30%,將會是相當大的挑戰。

交通運輸的改革除了因應氣候變遷與環境汙染之外,對經濟也能帶來正面影響,張學孔指出,全球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損失大約使全球GDP損失2%至3%,台灣則更高,大約造成GDP損失三點一二%,一年平均損失的金額高達一五0億美元,相當於高鐵的建設費用。張學孔表示,過去的交通建設多為公路建設,但若提升公共運輸的使用率,便能減少交通事故的損失,否則在高齡化、少子化的影響下,龐大的經濟損失將成為國安問題。

張學孔也提出「使用代價」的問題,他表示,台灣目前實付與應付的比例,機車僅有三十四點八%,小汽車也只有五十九點六%。張學孔認為,付出的成本應該要涵蓋肇事風險、噪音及汙染排放和擁擠等,才能反應出真實的成本,政府官員或民意代表也都應該要正視「使用代價」的問題。

要改善公共運輸達成綠運輸,多元整合相當重要,張學孔提出「BBMW」概念,意即自行車(Bike)、公車(Bus)、捷運(Metro)及步行(Walk),這四項必須透過資訊整合,讓使用者可以「無縫」使用,包括空間無縫、營運無縫、資訊無縫。

為提升多元運具整合,張學孔認為套票便是相當好的概念,他建議,套票除了如台北推出的一二八O元月票之外,或許也可以分不同的價位,涵蓋不同的內容或使用額度,讓使用者依據自己的使用習慣選擇,並尋找穩定的財源補助套票的款項。除此之外,也可以結合大數據資料發展資訊系統,提供各種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費用和時間,達到真正的智慧交通。

最後,新北市環保局長程大維總結時表示,要達到二O五O淨零排放,二O三O年是一個關鍵指標,因此新北市已經設立二O三O的目標,並持續做滾動式檢討,要在二O三O年做期中檢視,目前便規劃要以八里作為「淨碳示範區」。

程大維強調,過往政府的思維都是如何讓車行更方便、停車也方便,但這些對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相違背的,使得「以人為本」只淪為口號,政府應該要思考如何改變使用者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