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位75歲阿公去年冬天雙下肢和上臂開始出現乾裂搔癢、脫屑,半夜癢的厲害導致失眠更加惡化,需使用安眠藥,還曾因抓破皮致細菌感染化膿,去打消炎針。經中藥調理配合生活習慣作調整一個多月後,不僅乾裂皮膚改善,失眠也好轉,不再以安眠藥助眠。
奇美醫院中醫師沈姿君表示,「冬季溼疹」又稱缺脂性皮膚炎,即因為皮膚脂質減少所致的濕疹,外觀呈現乾燥龜裂,但不會有組織液外滲現象,好發於老人,尤大小腿前側及前臂外側。正常角質層的含水量會透過汗腺排汗功能而獲得補充,加上皮脂腺分泌的油脂覆蓋保水,皮質層含水量達10-20%;對於年長者或乾性皮膚者,因皮脂腺和汗腺的活性衰退,若逢秋冬季節乾冷空氣,乾會加速帶走皮膚水分,冷會使體表血管收縮,即中醫所講「寒主收引」,汗腺和皮脂腺機能更加降低,不僅皮脂不夠,角質層還脫水,導致含水量降到10%以下,皮膚出現粗糙、失去彈性、裂紋和脫屑,若搔抓過度還可能造成傷口,嚴重者引起感染,不得不慎。
沈姿君說,上述病人經過臨床診視,判斷其為肝腎精虧、血虛生風所致,給予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等中藥,例如當歸、白芍、生地、白蒺藜、防風等等,經一個多月已獲明顯改善。此外,也給予衛教調整生活習慣,像洗澡時間勿過長、勿用高溫水洗澡,因高溫水或是過度沖洗都會帶走較多皮脂,也應避免頻繁使用清潔劑,洗澡後塗抹乳液加強保濕;平常忌食辛辣,多食富含膠質如木耳、豬皮、雞腳等等,及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植物油等等。
最後,沈姿君提醒,「癢」在中醫屬風證,需辨明背後原因投藥,民眾應選擇合格中醫師進行診療,切勿自行服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