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人權影展宣傳記者會暨媒體試映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左八)、國家人權博物館代理館長張嬋娟(左一)與會貴賓合影。(記者王誌成攝)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家人權博物館二0二一台灣國際人權影展改為實體/線上雙軌並行,今年台灣國際人權影展,從環境、民主、教育探討生活中的人權價值,規劃失衡星球、民主鏡像、人權現場三大單元,精選放映國外十四部作品,其中四部作品為亞洲首映。

主影展自十月二十二日至三十一日於GiIoo紀實影音線上舉行,聚落串聯則自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三十日至全台各地實體放映。今年也是文協一百年,林獻堂先生、蔣渭水先生等所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正是為了追求台灣文化主體性。「追求台灣文化主體性的理念,也是在談如何平等對待權利」,所以,人權議題、平權議題,不只是一個百年的追求,更是台灣人永遠的使命。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國家人權博物館連續五年舉辦人權影展,嘗試「用電影來談人權議題,或者是用人權議題來分析電影」。過去影展以戲院放映為主,今年將主影展移到線上,可以有更多人來欣賞電影。

他說,「人權議題不是看電影感動就好,更重要的是要能夠討論、串流、激發更大力量」,因此今年也維持聚落串連的方式,透過文化藝術的載體,讓我們每個人一同練習面對人權這樣沈重的議題,目前已有三十四個單位參與。

本屆影展選片委員之一、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王君琦表示,今年台灣國際人權影展所規劃的失衡星球單元,源自於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去年「啟發未來」的主題,而與未來的永續發展最息息相關的正是「環境」。在民主鏡像單元裡可以映照所處位置,民主是一個兩面刃,藉由影片思考民主如何走得更穩健。人權現場則著重於轉型正義跟人權教育,教育是人權館深耕的一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如何尊重,期待影片能成為討論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