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針藥併用調氣補血治療肌少症

79歲男性患者,平素務農為主,自述近一個月走路雙膝無力且緊束無法彎曲,經西醫診斷為「肌少症」,服用西藥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效果不彰,經友人介紹至本院所求助中醫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雙側小腿呈O型;聞診,聲音洪亮;問診,務農需長期走路、雙腳小腿緊束而致走路不穩且慢、小腿外側緊束痠痛、大便日行;舌診,舌淡紅苔少;脈診,關尺細數。中醫證型:「肝腎陰虛」。內服處方思維:「養肝血、滋腎陰」。經內服中藥配合針灸治療後,上述諸症皆改善。

肌少症,即骨骼肌的流失,盛行率隨年紀而增加,60-70歲約10%患有肌少症,到了80歲以上將近30%,可經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生物電阻測量分析、步行速度(< 0.8 m/s)、手握力(男性< 26kg;女性< 18kg)或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作為診斷依據。

現代醫學認為,肌少症的機轉包含肌肉及神經系統退化、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發炎反應等多重因素,近似中醫「痿症」與「虛勞」。原發性肌少症應著重「肝、脾、腎」虧損為治療方向;而續發性肌少症則五臟皆有關聯,虛實夾雜併見。

現代中藥藥理研究,發現某些藥物和處方具有治療肌少症的潛力,五味子、枇杷葉、當歸、肉蓯蓉、黃耆、濟生腎氣丸可促進蛋白質合成,幫助肌肉生長復原;五味子、薑黃、當歸、肉蓯蓉被發現可以抑制細胞凋亡,而降低肌肉損傷;五味子、薑黃、當歸、厚朴、肉蓯蓉、人參、生薑、濟生腎氣丸、滋陰降火湯能抑制發炎反應或抗氧化,使肌肉損傷降低。另外,可配合配合針灸、中藥藥浴等方法做更有效率的治療。

人的肌肉量在50歲以後,約以每年1%的速度減少,尤其以下肢肌肉量更為明顯。當年紀越大時,越容易因為肌肉量不足與活動能力下降發生跌倒,臨床常見老年跌倒後骨折,甚至引發各式併發症,嚴重可導致生命危險。中醫針對個人體質,藉由針藥併用來調氣補血,並配合藥浴包來長期保養預防肌少症帶來的生命為。患者本身需注意蛋白質、維生素D及B群、抗氧化物、Omega-3脂肪酸的攝取,適度運動並睡前泡熱水澡,按摩和伸展腿部。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