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政宇
入夜後的成功街,人群逐漸散去。在某間老透天厝中,透過鋁制拉門的玻璃窗,可見屋內格局頗為狹長,擺設平凡的小客廳,在令人頗感昏沉的日光燈映照下,顯得些許蒼白無神。舊電視機正播放著節目,但未見有人在室內,只有一隻貓咪慵懶地趴在抓板上,睡得安穩自在。
時間在此緩緩流逝著,無論是店家老舊的手繪招牌,還是騎樓下藏在暗處的盆景,抑或久無人居而破落的日式木頭房子,一切幾乎都靜止不動,很難想像花蓮市人聲鼎沸的鬧區就近在咫尺,由中山路、中正路和中華路形成的黃金三角商圈,以及萬頭鑽動的東大門夜市,距此都只有十分鐘以內的步行距離。整個街區彷佛深埋在地層中的一塊化石,沉靜地躺在滾滾紅塵中,直到我們走近凝視,方能從往日所遺留的痕跡中,看見一個風華時代曾經在此活躍的證明。這就是「溝仔尾」獨有的氣質,宛如盛夏的夕陽般,散發一股帶著傷感的光輝。
造訪溝仔尾最好的時機是夏日黃昏,有時候我會到廟口紅茶點上一碗花生湯,在騎樓下找個位子坐好,馬路對面的城隍廟隨著天色變暗逐漸隱沒在黑夜中。
亮起的向晚街燈光線昏黃,整個老街區彷彿開啟相機濾鏡般,越發凸顯出時代的滄桑感。街道旁佇立的一根根電線杆,成串掛起一顆顆有「風調雨順」與「國泰民安」字樣的小燈籠,在夜裡發出點點紅光。若巧逢農曆十五,此情此景受懸在空中的滿月烘托,便更能激發出千古多情文人心中都曾有過的世事盈仄之嘆。
近來發現城隍廟後方巷口的「海倫」茶室看板上,姿態嫵媚的女性肖像已被一幅新貼上的房仲廣告遮住大半部,令我頗感唏噓。早年的溝仔尾是燈紅酒綠的不夜城,茶室遍地林立,許多性工作者在此招待來來去去的客人,撫慰他們心中的寂寞。「海倫」是花蓮最後一間傳統茶室,雖然早在2013年的一個凌晨便燒毀,但那塊看板多年來仍掛在原處,彷彿與無情的時代洪流,進行靜默而長久的抗爭,並向路經此地的人們訴說,這裡過去是喧囂沸騰的街區,在暗巷中曾經有濃烈的情慾恣意湧動著。
有超過半世紀歷史的「永進鐵皮加工部」,是花蓮僅存的亞鉛用品店,近期也在店門口貼上「結束營業俗俗賣」的紙條。創始者郭阿進老先生已於幾年前過世,現在守護這間老店的郭國光先生也告訴我,他決定將存貨都賣出後結束營業。亞鉛由於其重量輕、易彎曲且不易生鏽的特性,曾被廣泛使用於製作各種器具;後來隨著塑膠用品的興起,亞鉛製品便逐漸被取代。在黃底紅字的店招牌旁,兩代老闆共同製作的亞鉛材質小抽風設備,當微風吹過時,便會緩緩運轉,漆上的紅黃藍三色顯得活潑溫馨又有點惹人傷感,彷彿是位不服老的長者,穿上色彩鮮艷的衣裳,無視歲月滴水穿石的蠶食鯨吞,邁著從容自如的舞步。
逝者如斯,隨著時間推移,新陳代謝從不停歇,每次造訪溝仔尾,見到舊的人事物消失,總是讓我感慨萬千。繁盛的商圈不再,在無情的時代變遷中,店家們被迫直面現實,而無論是堅守著既定的生活方式,抑或是為了適應改弦易轍,必然都是有捨有得。
有次皮鞋跟壞了,我騎著機車在花蓮市繞行一圈後,在溝仔尾找到間修鞋鋪。
幾日後前往取鞋,年約五十至六十歲之間的師傅說,自己是店舖的第二代老闆,從父親創業至今,家裡從事修鞋已經有一甲子的歷史。我站在修鞋鋪門口,聽著回到室內的師傅正與家人談笑,拿在手中的皮鞋,鞋底已被熟練地修補紮實。儘管舊城區已經沒落,許多人仍以熟悉的方式,日復一日工作,維持屬於自己的小小幸福,而那平凡卻充滿生命力的當下,深深觸動著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