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閱讀>我的米之旅,《米通信》

 ■蘇惠昭
 必須先說,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米,只有「吃」與「不吃」,以及「好吃」和「不好吃」這種最粗率懶惰的分法。到日本旅遊會讚嘆「這米真好吃」,去超市買米就看產地和價格,聽人說花東米好就買花東米,有機的價錢若是太高也買不下手,一直到朋友成為宜蘭新南「田董米」的股東,分給我一包,因為是為了守護候鳥的友善耕種,無論怎樣,吃起來都覺得有情有味,稍微研究一下,知道我吃的品種叫做「台中秈10」,台灣人厚愛梗米(蓬萊米),但「台中秈10」據說是唯一可以與之抗衡的秈米,也就是在來米。
 我也終於知道農改場在做甚麼,他們默默的,不斷培育出新品種的米。
 確實知曉自己吃什麼米,種在哪裡,如何種出來(實地去過田裡),「田董米」是第一號,一本書會帶你到另一本書,沒想到這同樣適用於米,一種米會帶你到另一種米,「雪福米」是我的第二號米,也來自於宜蘭。
 認識「雪福米」來自於《米通信》。《米通信》是擇食公司發行的雜誌,2018年發行了宜蘭米、花蓮米兩冊,預告中的第三冊是台東米。不得不說,這真是認識台灣米的入門手冊,編輯和採訪者以一種對風土、稻農,以及對米的尊重,用近乎人類學家的訪查手法接觸產地與人,把對於各種米的聽說、偏見或價值觀擺在一邊,為讀者翻找這塊土地上的好米,「雪福米」是其中之一,我直接進入生產者臉書購買,他們竟然貼心到先寄米再付費。
 「雪福米」的品種是越光米的改良品種「夢之華」,嬌貴到連在日本都種不好,越光米本來就不適應台灣風土,卻有一對來自百年種米家族的夫妻願意用最大心力去照顧,稻種以溫湯消毒機沖洗只是其一,自然也無法量產。
 我家餐桌便一天「田董」一天「雪福」,當你知道米的來歷,就不會再胡亂扒飯,因為珍惜,價錢又是市售米的兩到三倍,也不敢多吃,後遺症是外食時若吃到難吃的米,便無法忍受,這米當真愧對土地啊。
 如果多花十元就可以吃到一碗好的飯,我想誰都會願意。
 我的第三種米,是台大的「鹿鳴米」。
 緣分來自某天有一網路媒體問要不要寫一小篇「鹿鳴米」的介紹,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這支已經上市快四年的米,是台大農藝系學者以分子輔助選育方式,以越光米和台農67,經過四個世代交配出來的米,可以稱做「台灣的越光米」,台大與農民合作生產的這一款,就以「鹿鳴米」命名。
 好不好吃?我上網搜尋,發現「鹿鳴米」通路很廣,很容易買到,(「海稻米」的購買方式對我就不太友善……),立刻下單,餐桌上於是有了第三種米,每一種都好吃,這使得我立志繼續蒐獵台灣好米,並癡癡盼望《米通信》第三冊。
 每天端出不同品種的米,這是我發現的另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