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篤篤篤

文/吳守鋼 插圖/國泰

1.

早上的人行道上,一幅異樣的風景:人流像電腦上的一個方向鍵,劍指相同地方:車站。人人都匆匆忙忙、目不斜視,主流是拿著公文包、背包,非主流背著書包、手提購物袋。趕時間要去車站的,即使不是老土地,跟在後面也不會吃虧。

家附近有一個人,每天早上和俺出門的時間幾乎不相上下,相信也是為了趕那班快車。

俺與他之間相隔有二十米左右的距離,總望見他的背影。僅從後背判斷,說年輕不年輕,說長輩還不夠。不過,不會弄錯:是個盲人。拄著一根國際標準型的拐杖:桿身的三分之二是白色,下部為醒目的紅色。

滾滾人流中,只見他中規中矩地走在人行道中間的那橘黃色的導盲馬賽克上。篤篤篤,篤篤篤……拐杖不停地敲打地面,是在時時刻刻確認著有沒有走錯。若敲出的聲音異樣,可能是走偏了的表示;同時,篤篤篤也在提醒周圍的人,眼睛不自由,見諒見諒。

那導盲馬賽克,延綿不斷地舖在人行道、台階和車站月台上……拄著拐杖的他只要不偏離,就能到達所要去的地方。

地鐵站到了。走上台階,走向檢票口,然後跨進月台,乘車,一步一步,一腳一腳地,絲毫不顯凌亂。

要是在還沒鋪上導盲馬賽克的地方,那根拐杖會再往前伸出一點兒,篤篤篤的聲響也會清脆一些。是為了更早更快地預測到突如其來的意外吧,比如避免撞到突然奔出來的孩童,或者飛快接近的自行車,或者魯莽失控的汽車等。

俺和他一前一後,已經許多年了。不管晴天還是刮風下雨,不管結著冰的冬天,還是颱風過後滿地落葉的夏日,總能遠遠聽見篤篤篤的聲響。多少年的風雨中,他都平安無事地走過來了。

雖然看不見,卻能平安,卻也無事才算上乘。

相形之下,在這繁忙嘈雜的世界裡,每天都有視、聽、觸、味、嗅覺、甚至六感都發達的人遇上交通事故,汽車相撞的慘禍,或者因掉以輕心而入水,或者由不慎而從高處墜地……的事情發生,但是,你可聽說事故者是雙目失明的嗎?不能說絕對沒有,相信少而又少。

所以,俺常苦思,長眼睛和不長眼睛,差別究竟在何處?

 

2.

幾個盲人在一起摸象。一摸到某部位就各陳其是,說大像是柱子,像織網,為樹幹,似扇子,如高牆……。

《盲人摸象》,一則自小就听過無數次,聽得都能生出繭來的老掉牙的故事。一直以為這是從《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哲理濃厚的大書裡摘錄出來的,非也。

來自恒河那邊。《涅槃經》、《華嚴經》裡都有,是大唐三藏法師取經時帶回來的。此後,宋朝出版的《五燈會元》里居然先後四次(卷八,卷十一,卷十八和卷十九)引用了這則故事,可見那時代說家喻戶曉也許還嫌早,但是,至少已普遍。

如此多的佛經裡有這故事,無非就是想說清一個大道理:切忌以偏概全。

不過,俺覺得,說故事的人說的這個故事僅僅是憑著想當然在說故事,並無現實依據。

換句話說,盲人目盲,但不盲目。與正常人相比,雖然難辨黑暗與光明的優劣,但是,對於周圍環境的了解和留意並不比正常人差多少,更何況手裡還握著拐杖在為自己探路。

已被殘運會承認的盲人足球賽就是最佳例證。

一般的足球賽能讓人感受力量與速度,運動員的健全四肢,特別是銳利觀察的眼睛必不可少。無法想像眼前一片漆黑的人奔跑在球場上,並能繞過對方的種種阻礙,然後,射球。

盲人們藉助來自教練,來自守門員,來自傳來傳去的足球等的聲音,當然還要調動其他感覺來彌補看不見的缺陷,最終沖向球門。

這是力量與聲音融洽配合的比賽,此時的聲音=盲人手中的拐杖=眼睛。

常識告訴世人,正是有缺陷、有不足,才會產生去彌補的慾望和意志,相反也是。

 

3.

相傳佛教之前的「耆那教」裡也有內容相差無幾的《盲人摸象》,然而,結論不同:

王者在聽了六個盲人的所見所聞後歸納說:諸位說的都對,大象具有眾人所說的所有特徵,要是把各位觸摸到的部位綜合起來,就是完整的一頭大象了。

真理,表象會有不同,可以通過多重渠道來表達或者感受。

篤篤篤,盲人摸象,越摸越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