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造型菜包由古早菜粿演變而來 原是糯米製品 現多改良為麵粉皮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二十一日是冬至,北區各廟「浮」湯圓祭神並招待香客食用保平安。有的廟宇還會祭拜府城特有的耳朵造型菜包,從最古早的菜粿演變而來,現在大概都是改良版的麵粉皮菜包,有素有葷,冬至吃圓仔加菜包是府城特有的民俗。
冬至除家戶吃湯圓之外,幾乎各大廟宇都會以湯圓敬神,開基玉皇宮、縣城隍廟、中西區的府城隍廟都以湯圓祭拜神明。玉皇宮在東菜市買了十斤紅色的湯圓,廟方人員在四點開始煮湯圓,五點以湯圓祭拜玉皇上帝。拜完的湯圓再一碗一碗盛裝,早上七時起招待來廟拜拜的香客,還有識途的信眾打電話進來請求預留,他們相信吃過拜過玉皇上帝的湯圓,明年會更好。
至於另一種府城人冬至吃的美食「菜包」,外型不像包子也不像餃子,長長的,像耳朵或半月,各家都會在上面加個紅點添喜氣兼做記號,有的一點,有的三點,有的店家以之分辨葷素。
老一輩的人說,最早菜包是糯米做的,叫「菜粿」,鎮北坊目前尚有金加餅店製作傳統菜粿販售。但糯米製粿費工費時,現在大部分都改良成麵粉皮。府城尚有很多傳統市場可買到冬至菜粿,顏色有紅、有白、有綠,內餡可葷可素,傳統的內餡還要有皇帝豆。
菜包的造型,有人說像耳朵,有人說是半月形,舊來發店東何玟儀表示,她查過資料,耳朵造型的菜包來至東漢的醫聖張仲景,他在冬天看到民眾耳生凍瘡,所以用米製麵皮包裹羊肉、蔬菜及辣椒,促進血液循環以免耳朵凍傷。由於外型像耳朵,所以被稱為「嬌耳」或「餃兒」,過去物資缺乏,菜多肉少,所以又被稱為菜包。台南市區幾家傳統餅店像舊來發、振來發甚至克林麵包都可買到冬至限定的菜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