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心塵‧往事─永無倦態的梅新

■向明

女詩人龔華最近出版了一本厚厚的大書,書名為「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之研究」。是她近年讀研究所的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寫到厚達335頁,而且還僅只寫到梅新在中央日報副刊期間的貢獻,梅新在人世間的這一生(1937-1997)雖只有六十個年頭,可是他在世所苦心孤詣做的功德,卻比任何百歲長者要豐實得多。

我和梅新認識不是在八二三砲戰的金門戰地,也不是在他所屬的現代派陣營,而是在他參加師資訓練班之後,在文化大學新聞系修得學位,在台北縣石門鄉老梅國小當實習老師的時候,那時恰好也是我在老梅附近的富貴角營區當見習官,那處所在雖說離淡水開車約四十分鐘,可淡水通金山的北海岸公路尚是碎石路,路兩旁盡是帶刺的野波蘿和披頭散髮的馬尾松,常見的人烟是在公路兩旁摻黑礦砂的退伍老兵。我得知他就在附近後,便相約聊天走動,他住在租來的暗黑低矮的民居。我的駐地因近海,整個營區都被海沙包圍,所以也只能看天氣期待碰面聊天一番。他學校附近的地名叫做阿里磅,後來那處地方是核一廠的所在,不久我們因調動離開了。

當時,我們都還是寫詩的菜鳥,對於詩和詩壇的認知尚很粗淺,對於剛過去的詩壇風暴,也不太認真,但我們對當時的所謂橫的移植,仍心存戒慎恐懼。不兩年我去了一趟美國,學習當時剛出頭的半導體電子科技。梅新可不得了,他不但正式踏進了新聞圈,同時將停刊多年的「現代詩」復刊,先到新創刊的國文天地擔任編輯,後又協助創刊「聯合文學」,並開始以魚川的筆名寫詩評,最後他進入中央日報作副刊主編,開始大展長才。他一心要把中副編得和聯副和中時人間副刊一樣的精彩轟動。其時我也在台北的中華日報副刊打雜,由於我和他們夫婦(夫人張素貞女士係師大教授,為國內研究韓非子的專家)很早就結識。梅新總把我當成他的救火隊員,一遇到難辦的事情就找我替他解決,譬如他好不容易募集了十萬台幣,準備以獎金的名頒給當時生活非常艱困的周公(周夢蝶),誰知周公一口拒絕,認為他的成就不高,沒有任何人寫過一句話說他的詩好在哪裡,他說:我是藍星的一份子,余光中都沒有對我的作品說過一句評語。梅新知道周公的謙虛,但也需要肯定,於是梅新就找上了我,認為我跟余光中比較熟識,能夠說得上話,我哪能推託,於是立即和光中兄通電話,光中兄聽到後一愕說:「我對佛學一點也不知,他那具禪意的詩,我哪敢亂寫?」我說,你如不寫他就不去領,那對他生活十分重要的獎金,你一定要寫,短也沒關係,周公的狷介你是知道的,光中兄也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於是答應先惡補一下再說,竟然不到兩天時間,《一塊彩石能補天嗎?周夢蝶詩境初探》這樣一篇短文便由我轉到了周公的手中。周公看後讚嘆不已,難得出現了滿意的笑容,隨即答應接受梅新苦心為他籌集的獎金。梅新對我的替他解圍不停的道謝,還說:「你到中副(編按:中央副刊)來幫我好嗎?我實在忙不過來!」我說:「我剛到華副就跳槽離開,對得起老蔡嗎?」他說:「那倒也是,反正以後你還是要幫我解決一些燃眉之急。」

這以後,我仍隨時徵召替他作些事情。一九九一年爾雅出版的年度詩選停刊後,梅新覺得台灣詩壇不能沒有一本能總結那一年詩人創作表現成績的詩選集,是將來文學史編依據的缺憾。於是他又找我籌劃向政府申請補助預算,俾使年度詩選能夠繼續出版下去。我們兩人為此項艱鉅的任務奮鬥,最後終得成功。為這個重大的任務,一直堅持到他過世的民國八十六年,這本新詩史上之有年度詩選的創舉,一直到而今仍舊由新一代的編者在繼續。這應是梅新除在副刊忙碌之外的另一重大建樹,我雖只是一個幫閒打雜的副手,但沒他在正業之外挪出時間來的關心推動,我也沒機會付出任何助力的,我始終以有他這位詩友為榮。他的永無倦態的努力,值得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