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合唱教我的事

■伍華英

記得國小參加學校合唱團選拔,音樂老師要我們先試音,當老師說我「第三」,而我的同學是「第一」時,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雖然那只是分部的依據,卻讓我有矮人一截的感覺。

四十多年後,我仍情有獨鍾的加入了社區合唱團,因為合唱團裡男女聲各分二部,所以我「躍升」為「第二」,講專業一點應該是女低音(alto),指揮老師說,第二部雖然不是主旋律,卻是合唱團裡不可或缺的重要聲部,少了我們的烘托,歌曲就顯不出厚度與深度。因此,我現在反而樂當第二,享受當配角的感覺!

其實,剛開始練唱時是有些無趣的,因為主旋律都在第一部,像「月夜愁」、「綠島小夜曲」這樣耳熟能詳的歌,卻要我們改唱不上不下的陌生曲調,如果定力不夠,音感不足的,唱著唱著,很容易就「飄」到第一部,這時候指揮老師就得死命的往我們這邊使眼色,或是開口幫我們唱,才勉強把走失的我們找回來,無奈第一部的氣場實在太強,三兩下,我們又被拉過去。

記得前一次上台表演,因為我們歌藝不精,唱得有些荒腔走板,把三部合聲當成一部唱,「齊唱」結束,不知情的聽眾給予禮貌性鼓掌,指揮老師卻是眉頭緊鎖,冒出一身冷汗。

事後大家覺得慚愧,想力圖振作,老師更上緊發條、緊迫盯人,每次練唱務必讓各聲部準確到位,更不許我們用「阿巴桑」的嗓音、或是卡拉OK的方式來唱,就是要把我們提升到專業的合唱團水準。

離年度表演的時程越近,大家練唱的熱情更來勁,有人分享咖啡提神,有人說說笑話解睏,沒有人喊累,連90歲的老大姐戴著老花眼鏡也要把歌譜唱對、唱熟。合唱將我們的心緊緊兜在一起,彼此的情感也像歌聲一樣愈來愈和諧、愈來愈甜美。

再度站上表演臺,我們顯得信心滿滿,優美的合聲在偌大的演藝廳迴盪流轉,台下聽得如癡如醉,我們唱得更是賣力。曲終時,臺下響起如雷的掌聲,指揮老師露出滿意的微笑,豎起大拇指偷偷給我們比了個「讚」,大夥兒這才鬆了口氣,都笑得開心又燦爛。

我愛唱歌,更愛與眾人合唱,喜歡那種不搶鋒頭,講究和諧,安於各自的聲部又能適時數拍切入、相互融合的演唱氛圍。人跟人之間的相處若能像合唱一樣,應該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紛擾與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