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志醫師專欄> 耳垢黏耳膜 慎防黴菌性外耳道炎

陳建志醫師為患者移除黏著於外耳道及耳膜上的耳垢 (圖左上紅圈)。 (陳建志醫師提供)

一名60歲女性每日晚上洗澡後,習慣會用棉花棒伸進外耳道去吸水。某日早上起床後,右耳感到悶悶的,在聽聲音時,彷彿隔著一層膜,使用棉花棒去捲,卻只捲出一些油狀黃色物質。晚上睡前,夜闌人靜時,開始會聽見低頻「嗯~嗯~嗯」的聲響,好像耳邊有一台機車在怠速運轉。

就醫時原以為聽力受損,檢查聽力結果正常,進一步發現右側外耳道深處,被一大片黃黃的耳垢蓋住,就連耳膜下方也是,彷彿被鋪上一層地毯,在以耳鑷從耳道口逐漸向內掀起耳垢毯,接著整片拖出後,她的耳鳴及耳悶就瞬間消失了。

患者其實是罹患「耳垢黏著性耳鳴症候群 」,大多是雙側,常見於習慣性掏耳者,特別是使用棉花棒做為工具者,在棉棒頭伸進外耳道後,不斷地旋轉,企圖捲出耳垢,反而卻將之均勻地鋪在耳道上,並同時破壞外耳道內,耳垢自行移行向外的螺旋路線,使耳垢停佇於此,反覆堆積。若不慎蔓延到耳膜,就會干擾到正常傳聲時耳膜的震動,影響耳膜收集聲波的功能,衍生程度不一的傳導性聽力障礙,接著,藉由丘腦與聽覺皮質間腦波傳遞訊號紊亂機制,出現代償性耳鳴 (聽障性耳鳴)。

如果無法馬上移除黏著的耳垢,漂浮於空氣中的黴菌孢子掉入,滋生其上,侵蝕底下皮膚,外耳道奇癢無比,變成黴菌性外耳道炎或耳膜炎;醫師幫忙移除耳垢,解除耳悶及耳鳴後,還要天天局部塗抹抗黴菌藥膏至少一星期,直接殺死黴菌,接著,局部使用硼酸耳滴劑將近一個月,使耳道保持在弱酸性,抑制黴菌成長,避免復發,亦可融解耳垢,避免沾黏。

洗澡或游泳後耳道進水,其實只要耳道口朝下,用同側腳支撐身體,反覆跳躍,即可把水跳出,再不行,睡覺時側臥,耳道口朝下,利用地心引力,逐漸讓水流出。需注意的是,後方耳蝸動脈阻塞或是梅尼爾氏病發作,也會出現耳悶及低頻性耳鳴,有類似病症者,宜正確就醫。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