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繼空間探索舊城區老聚落

在繁榮的中西區小巷弄內,竟有連重建都不易的傾毀老屋,蔡佩烜推出「中繼空間、藝術再現」計畫,邀請台港澳生,以藝文認識這個古老聚落。(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即將邁入四百年,在舊城區小巷弄內,卻屢見破舊傾毀房舍,因卡在都市計畫和興闢道路,無法重建、更新或保留,地家「蕃薯崎1625」在狹隘巷弄空地上,建構鷹架平台,透過藝文方式討論空間藝術,並推出「中繼空間、藝術再現」計畫,實地探索這個十字大街旁的古老聚落。

建築設計師蔡佩烜表示,基地取名為「蕃薯崎1625」,乃位置為荷蘭人時期建立第一個歐洲大街後,因生活產生的聚落街廓古名,剛好位於民權、民族、忠義和公園路內,因小巷弄內開發不易,意外在最珍貴的舊城區內保留最古老的巷弄文化。

因先前經營佳佳西市場飯店,蔡佩烜認知建物因生活需求改造而生,進而能成為文化行動,然卡在都更、道路興闢等理由,老屋連改造都卡關,她提出「中繼空間、藝術再現」計畫,希望在此模糊時刻,讓生活共識下的新動態環境成為文化傳承場域。

這項計畫向陸委會提出專案申請,經文化局同意運用方式,針對台港澳生推出青年工作坊,由跨領域的表藝家、多媒材空間設計師及學者等授課,透過舞蹈、劇場編劇、攝影、建築、文創、繪畫和音樂創作等方式,探討空間藝術,展現過場「中繼」情況,表達對土地文化情感。

來自香港、就讀政大政治所的蘇浚祺,畢業後打算在台灣從事NGO工作,透過活動希望能更與在地連結,甚至串連香港,進行地方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