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改變味覺 從心開始

■伍華英

小妹臉書上po了一組剛開封使用的精巧茶壺瓷器,她說,用這組茶具喝茶,哪怕只是白開水,也頗有貴族的氣息,彷彿還聞得到英式紅茶的香氛。

正好桌上放著外子運動回來未喝完的瓶裝水,只因標籤上印有「合歡山」三個字,就直覺那瓶水喝起來一定特別冷冽甘甜。

是我和小妹太會聯想,還是白開水除了隨容器塑形之外,連質地也跟著調整呢?

記得有一次為了露營方便攜帶,隨意找了有「松露」字樣的精緻小瓶子來分裝醬油,沒想到原本那籍籍無名的雜牌醬油,經過「變裝」,燙的青菜蘸上它,味道竟格外鮮醇。

同樣的東西加上不同的包裝,便讓人對其產生不同的判斷。可能是視覺開啟了大腦的想像,進而左右了味蕾的分辨,使普通的白開水、平價的醬油變得特別甘甜、鮮醇。可想而知,那沒有蘋果又毫無餡料的「蘋果麵包」,應該也是藉「蘋果」的加持,使它吃起來更有滋味。還有人將現打蔬菜汁命名為「精力湯」或是「綠拿鐵」,讓排斥「吃草」的人有了喝下去的動力。

原來,透過聯想力我們的味覺是可以被調伏、或者說是被矇騙的。從感官著手,讓食物看起來、聽起來都是那麼加值,舌尖自然蠢蠢欲動,任何食物入喉無一不是天下美味。

雖然「玫瑰改成別的名字依然芬芳」,是強調內涵的重要,不過,再上等的美食若沒有剔透的容器和精巧的擺盤,也烘托不出它的質感和高貴。當然,若只是對品牌的迷思,明明食之無味的東西,卻硬要欺騙自己而盲目從眾地說:「好吃」,那就不只是味覺遭矇蔽,連心靈都失去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