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中華經濟研究院八日公布一月經季節調整後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雖然連續十九個月呈現擴張,但因業者對採購、存貨做法分歧,指數續跌至百分之五十六點二,為前年九月以來、近一年半的新低。
至於一月未季調的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受到一月中旬新冠疫情升溫,住宿餐飲等內需服務業首當其衝的影響,拖累NMI續跌四點七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五十三點九,為去年八月以來最慢擴張速度。
雖然PMI、NMI指數呈現雙雙下滑,中經院長張傳章認為,不見得是負面訊息,以製造業PMI來看,其實業者對整體景氣看法依舊樂觀,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已經連續十八個月呈現擴張,指數攀升一點八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五十九點七。
張傳章說明,PMI指數下滑的關鍵在於新增訂單、生產指數均顯著下跌,背後有三大原因,一是業者考量價格風險,不再積極備料、拉貨生產;二是部分業者認為航運塞港問題未解、交貨時間還是很長,有需求的業者多已提前拉貨,導致農曆年前的拉貨動能趨緩;三是年底作帳完成並與客戶調節存貨後,會取消一些採購訂單。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簡錦漢補充,PMI指數走勢其實與全球經濟發展亦步亦趨,去年全球從疫情走向解封,經濟數據亮眼、PMI也屢創新高;去年底今年初,經濟慢慢回到正常,加上美國聯準會升息縮表、原物料上漲、通膨等不確定性,PMI指數開始上下震盪。
非製造業方面,張傳章分析,農曆年前是多數非製造業的旺季,但一月傳出Omicron變異株的確診案例,導致非製造業的商業活動與新增訂單指數驟跌,拖累整體NMI表現。
觀察非製造業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連續七個月呈現擴張,不過指數從去年五月以來的最快速度百分之六十四點六,驟跌十一點六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五十三。張傳章直言,目前疫情沒有造成非製造業整體大幅度衝擊,但已經使得業者對未來看法轉為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