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為了培育原住民族科學人才,教育部近年邀請國際奧林匹亞競賽師資,透過營隊、巡迴教學等方式,共培訓三百九十四名學生,其中,參與專題研究課程培訓三十名學生,有十三人在國內各項科展中獲獎。
教育部推動「高中原住民族學生科學人才培訓計畫」,以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自然科學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為主軸,透過天文、大氣、地質、地物及海洋等五大地球科學領域課程,委託台灣師範大學米泓生、張一知及中山大學陳韻安等三名學者規劃,三人都擁有多年國際奧賽培訓經驗。
教育部八日發布新聞稿指出,一一0年度培訓原住民族學生共三百九十四人次。其中,參與專題研究課程的三十名學生中,有十三人在全國科學探究競賽、縣市中小學科學展覽等活動中獲獎。
科學培訓著重從日常生活出發,從自然環境中發掘議題,例如北一女中潘冠儒、曾玟華及師大附中潘冠竹以「薄層化學反應系統應用於排灣族琉璃珠的研究」為題,結合科學、環保與部落傳統智慧,獲得原住民族雲端科展「金熊獎」;陳昭錦老師指導師大附中呂安、石陳澔及葉家豪,以「泰雅族藥用植物純露與精油萃取及成分探討」研究議題,也榮獲第十二屆原住民族雲端科展「銀熊獎」。
高雄市立新莊高中學生陳彥彰與張郡在教授米泓生領導的計畫下,經團隊陳卉瑄教授及林佳賢老師的輔導協助,以「高鐵行經嘉南地區之高鐵低頻震動波」為研究主題,探討嘉南地區地層下陷問題,該研究成果榮獲二0二一年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三等獎」。
教育部國教署指出,為更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精神,將持續推動原民生科學人才專題研究計畫,相關研究成果可參考「原住民族雲端科展網站」及中學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