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嗜吃檳榔、菸酒的49歲呂先生,多年前罹患唇癌未能積極治療,被轉介到台北慈濟醫院時已是口腔癌第4期患者,不但顏面被大腫瘤占據近1/4,嘴唇也幾乎看不見。為了讓呂先生在切除癌症後仍能保有顏面功能及嘴唇的外觀,耳鼻喉科主任黃同村與整形外科醫師魏林瑰合作,在腫瘤切除手術時保留顏面神經,再施行兩個困難度極高的「顯微游離皮瓣移植」手術,透過1年的復健,呂先生已能進食、說話,且持續進步中。
魏林瑰表示,唇癌是發生在上下嘴唇的惡性腫瘤,以手術、放療、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但嘴唇是維持嘴巴形狀最重要部分,若罹患惡性腫瘤恐會嚴重影響顏面外觀和生活品質。他指出,癌症的切除範圍要預留安全距離,以確保癌細胞清除乾淨,減低復發率;但呂先生腫瘤擴及顏面、嘴唇及口腔內側,不但切除後會留下極大缺口,若用一般補皮肉方式重建,也會影響未來功能。
魏林瑰說明:「嘴唇之所以能做各種不同動作是因為周圍的口輪匝肌,而癌症切除後,就算在臉上縫上一塊肉,病人也無法透過神經、肌肉自由活動、進食、說話,終其一生,臉部都會像面具一樣,沒有表情。」為了克服這層障礙,醫療團隊決定先在耳鼻喉科醫師切除癌症時保留顏面神經,之後再施行「顯微游離皮瓣移植」。
魏林瑰解釋,「顯微游離皮瓣移植」即是自己的皮肉移植,在顯微鏡下將肌肉、血管、神經縫補好,讓血能夠流動的技術。他選擇病人的擴筋膜張肌皮瓣與大腿前外側皮瓣,先將擴筋膜張肌的一塊皮肉鋪到臉上,皮膚朝內,再拆成3、4條細細的肌肉束,縫成一圈口輪匝肌,最後,將其中一個肌肉束的頭縫到顴骨上,把擴筋膜張肌的神經與被保留的顏面神經銜接在一起,讓顏面肌肉得以收縮。內側皮瓣移植完畢後,再將大腿前外側皮瓣鋪在缺損處外側,費時費工地刻出嘴唇形狀,耗時12小時,口腔腫瘤切除暨顏面重建手術宣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