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藥配合規律作息飲食 有效治療復發性口瘡
一名64歲男士因反覆性唇部與口腔內潰瘍,經西醫診斷為「口瘡」,內服止痛藥與外用口內膏後療效反覆,經親戚介紹求助中醫治療,來到診間。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唇部與口腔內多處潰瘍;觸診:患者主訴潰瘍處乾痛感;問診:夜眠口乾舌燥、工作壓力大喜食重口味食物、大便無日行且質硬,晨起倦怠乏力;舌診:「舌尖紅苔白膩」;脈診:「左寸滑關弦;右關濡弱」。中醫辨證:「心肝火旺、脾濕」。針藥處方思維:「滋陰清熱、利濕健脾」。病人經服藥5天且改變飲食習慣後,上述症狀皆癒。
「復發性口瘡」是口腔內發生週期性反覆嚴重疼痛的潰瘍,潰瘍形成前,局部有灼熱疼痛的感覺;潰瘍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外圍有一圈發炎外暈,底部有壞死組織形成的黃白色假膜,同時沒有全身性疾病,是孩童及成人最常發生口腔潰瘍。復發性口腔炎臨床分類:輕型、重型及皰疹,其中輕型約佔80%,直徑約2-8mm,白色潰瘍合併紅色邊緣主要發生在嘴唇、頰黏膜、口腔底部及舌頭下表面等非角質化部位,較少出現在硬顎、舌頭上表面或牙齦位置,約7-14天自動癒合,沒有疤痕形成;相對而言,重型就更為少見,其潰瘍比輕型更大更深,通常超過1cm,需要20-30天癒合,並且產生疤痕;皰疹狀則有數個約1mm小潰瘍,這些潰瘍會融合形成較大的潰瘍,約15天癒合且留下疤痕。
復發性口瘡目前無確實之致病因子,藥物治療方面,因人而異,一般保護性生物附著劑,可減少潰瘍被刺激,但台灣市面上絕大部分已把類固醇摻入保護性生物附著劑形成複合藥膏,至於NSAID或麻醉藥劑成分的口內膏,臨床上較少使用。
復發性口瘡於中醫稱「口瘡」、「口破」、「口糜」等,認為其發病部位雖然在口腔黏膜,但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病變是全身病變的反映。脾開竅於口,心開竅於舌,牙齦屬脾胃,腎經行於舌兩側,因此,口瘡與「心、脾、腎」等經脈關係密切。口瘡者,心脾有熱,氣沖上焦,熏發口舌,故作瘡也。心脾積熱、陰虛火旺及脾氣虧虛均可致本病。口瘡的主要特徵是標實本虛,熱壅陰傷,即火熱內盛,上攻口舌。熱壅血滯,瘀熱互結是復發性口瘡的重要病理因素,治療以辨證論治為原則。
一般人常說的「嘴破」就是口腔潰瘍,常造成患者進食、吞嚥或說話不適,為常見的口腔問題。偶發性的口腔潰瘍,民眾比較不注意,而復發性口瘡性口腔炎卻讓人不勝其擾,在牙科口腔疾病中僅次於齲齒和牙周病。臨床上,除了鼓勵病患日常生活作息規律,飲食需少吃烤、炸、辣食物且口腔黏膜受傷後,避免食用酸性或刺激性食物及飲酒外,任何口腔潰瘍持續超過三週,都需要醫師鑑別診斷,排除口腔癌、口腔感染及內科相關疾病。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林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