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書架上的元老

文/攝影 陳玉琳

去年九月收拾返台行李時,我從書架上拿下一本書,用塑膠膜仔細包裹好,放在我隨身行李中,這本書就是陪伴我已超過半世紀的《婚姻的故事》。

我擁有的這本四吋寬,約七吋半長的書,是1963年初版,由文星叢刊發行,那是在讀小學四年級時父親送我的書。記得當時父親還送了我《城南舊事》與鍾梅音著的《海天遊蹤》,不知我為何只留下了這本《婚姻的故事》?在年紀小完全不懂「婚姻」意義的時期,我卻能將這本書讀得津津有味,只因作者的文筆簡潔,文章易懂含意卻深厚,尤其對人物個性的描繪極生動,使雖不諳婚姻大事卻被文中人物故事深深吸引的我著迷,並對書中多位人物的鮮明個性記憶深刻。如作者那位因丈夫娶小妾而與丈夫嘔氣半生的婆婆,又如婚後一個月丈夫就因肺病過世的怡姐,她的遭遇使我對舊社會「沖喜」的陋習深惡痛絕。其他如享受齊人之福的方先生,以及〈五鳳連心記〉中多病早夭的四妹。

令我最有感觸的是全書最後一篇〈地壇樂園〉,記載著作者走訪已是「瘋人院」(那年代對精神病患者治療處的稱呼)的「地壇」時的見聞。每位病患的身上都有著不同的故事,因不適應城市生活,而精神失常的老人,他是一位留洋名醫的父親,最後在瘋人院中飼養著他熟悉的羊,而治癒了他的精神失常。每次讀到以下這段文字,我格外感動:「領著一群動物,沐浴在大自然之下,看著羊兒吃草,他就安心了,雖然他兒子家是精緻的洋房,孫兒的洋書念得很棒,但並不能代替他的幾隻羊。」我在步入老年後,已在為將來要與兒女們共同生活而預做思考,希望將來我能以平常心面對生活環境的改變。

還有那位喊作者為「三姑」的病人鄧太太,原來她口中的「三姑」是她夫家最厲害的一位姑子,她嫁入那個上有公婆,下有多位大小姑子的北方舊家庭,承受不了來自各方的壓制以致精神崩潰而住進瘋人院,見到與三姑神似的作者,她仍語帶諂媚地請「三姑」善待自己的孩子,這故事使我年少時就意識到;面對新環境要適當調整心態。

這些成人世界中的鮮活故事,似乎取代了適合我當時年紀該閱讀的書籍,如《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等在我認知中的地位,我極重視這種微妙的取代,以致一直將這本書放在我書架重要的位置上。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讀的書也更多更廣泛,但《婚姻的故事》這本書一直在我書架上挺立著。雖然它的外型較窄,是屬於「口袋書」的袖珍外型,但它在書架上挺立的姿態總令我歡喜,時時取下來翻閱,也藉此回味我的童年。三十年前我移民來美,這本書也隨著我的所有家當飄洋過海移居北美。我初到美國住在俄亥俄州的鄉下,美麗愜意的鄉間生活雖好,卻遠離了我熟悉的故鄉,閱讀帶來的書籍帶給我許多精神上的安慰。一位老同學的妹妹住在附近,得知我帶來許多好書,因為仰慕林海音的文采,她想借閱。不久我們因買下一個小生意而搬到達拉斯,臨走前得知同學的妹妹將這本書遺失了,我很難過。

搬到新居後的書架上,缺少了這本伴我成長的「書友」,我很傷感。沒想到數年後,竟意外收到老友妹妹寄還這書,我喜出望外,原來書掉在她的床與牆間,她換床墊時發現後立刻寄還,我開心極了!

每次閱讀這本書,總覺得依然津津有味,更佩服作者的功力,她的文筆有特殊魅力,既能讓幼年的我看懂文義,又能讓歷經人生百味的我百讀不厭,我書架上的這本「元老」,永遠是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