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 針藥治療早期失智症 可延緩症狀

百會穴及四神聰穴。(圖/李俞生醫師提供)

失智症為腦神經退化疾病,在症狀出現前有慢性的如血糖、血壓、腦中風等症狀為底,持續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症狀,也可能同時除失智症狀之外,合併出現巴金森氏症。家屬照顧失智症患者會比較艱辛,因為失智症期別不同,症狀也不同,一般來說,前期透過中醫針灸、耳穴、中藥比較容易延緩失智症狀,減少照護上的困難。

中醫治療失智症,會透過頭皮上的穴位刺激大腦皮質神經連結,重新活化肢體周邊神經和神智狀況,且對於失智症有失語、吞嚥、肌少症、譫妄等症狀,都有相對應的穴道處置。例如百會穴+四神聰穴(圖)能夠刺激大腦皮質神經及頭部血行。根據失智患處的腦神經區對應針灸刺激,在針刺治療後,也能透過敷貼耳穴-耳神門反射區,給予持續刺激神經反射的方式加強療效。吞嚥功能會決定進食量,營養不足會惡化長者的身體狀況,增加照顧上的困難度,根據吞嚥狀況,可在廉泉穴(頸部)、地倉、頰車(面部)、率谷(耳尖上)等部位按摩或針灸,來改善吞嚥功能的問題,甚至是因為肌少症影響到食道空間狹窄,也能透過天突穴(頸部)來改善。一般常見的四肢肌肉萎縮,則可透過四關穴(合谷穴及太衝穴),配合小腿前的足三里穴(圖)刺激按摩。

足三里穴位於外側膝眼正下3吋處,距離脛骨頭外開約大拇指甲寬度,按之痠脹處。

78歲小玉奶奶,7年前診斷老年痴呆症合併妄想現象,來到診間時答非所問,四肢肌肉張力大,動作遲緩,頭暈,經過中醫針灸後,嗜睡狀況減輕,整日少言狀況改善,某次針灸當下,甚至開口以略模糊言語對話,對於照護上能夠言語表達,也可減少照護者和家屬的猜測。延緩肌肉萎縮,可以讓患者生活上部分自理,維持健康狀況。

(作者∕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俞生)